作业帮 > 证券金融论文 > 教育资讯

证券金融论文:论国有商业银行“瘦身”带来的负面影响[1]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6/17 01:14:48 证券金融论文
证券金融论文:论国有商业银行“瘦身”带来的负面影响[1]
证券金融论文:论国有商业银行“瘦身”带来的负面影响[1]证券金融论文
【找论文网 - 证券金融论文】
随着“狼”(外资银行)来了的呼声的不断临近,国有4大商业银行的改革步伐也在不断地加快,近年来各国有商业银行对所属市县级支行及网点的撤并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由于多年来,处在同一个区域内的各家国有商业银行为了从中得到更大的存款份额,相互乱设网点,而进行着无序的揽存竞争,最终导致了“谁也吃不饱”的惨淡结局。造成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普遍面临着客户资源的严重短缺和整体效益下滑的被动局面。

近年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上级主管部门早已认识到这一问题的存在,通过全面的“量本利”核算,对机构网点的资源配置进行了有序的整合,并对一些效益低下的机构网点进行了撤并。从某种意义来说,采取这种措施也是作为企业化经营的国有商业银行求生存、谋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

另外,由于近年来各家国有商业银行不断地增加科技投入,生产力得到了充分的释放,对外业务由手工记账、双人复合变为微机化操作。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如工商银行自2005年在全省率先实行了核算一体化管理模式,彻底打破了传统的出纳,储蓄、会计的分业经营管理模式,实行了单个柜员对外办理对公、储蓄及一些代理收费等业务。在过去业务一线由两个人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一个人就可以搞定,为减员撤并网点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

自1996年8月到2002年,我国连续进行了8次存贷款利率的大幅下调。由于连续下调存贷款利率,致使银行的存贷款利差空间越来越小,也就是在这以前银行的经营利润主要来自存贷款利差,但在这段时间内曾出现连续多年的存贷款利率倒挂现象。由于定期存款对储户实行的是合同利率,在那时存入3年、5年、8年以上的存款就特别多,这样银行就得按合同利率付给储户。由于存贷款利率的连续下调,致使贷款利率远不如到期的存款利率高。这种现象在1995年至2000年期间最为突出。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在前几年各媒体曾大量报道一些基层行处如何多吸收低成本活期存款,用以提高资产质量的宣传。可见这是各家金融行业经营“吃紧”效益低下发出的一个信号。也正是在这段期间,我国开始由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所有工业企业都面临着重新调整的阶段,并且有大批的中小企业因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而被淘汰出局。尤其是技术落后科技含量相对较低的县管企业一个个地显得岌岌可危,面临着停产或破产的被动局面,导致绝大部分贷款本息不能偿还银行而形成呆帐,最终使国有商业银行也就普遍面临着巨额亏损的惨淡局面。

从1998年开始各家国有商业银行为化解经营风险,减少业务费用的支出,先后都采取了整合机构资源的准备工作。首先是对银行储蓄代办员进行了分批的清理,紧跟着就对银行的联办所、代办所进行撤并,随后又对储蓄存款额相对较少的储蓄网点进行了撤并,随后就是对部分在职的正式员工进行工龄买断或办理内部退养。

由于以上工作各家国有商业银行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各不相同,因此在有的行处也就出现了一些“改革与发展的挚肘现象”。已经深深地触及到整个团队的切身利益,毫不知觉的进入一些改革误区。最终导致了改革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有的已经造成了经营上的被动,也对金融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下面就存在的一些问题,以笔者的一管之见谈一些看法,以便借此研讨引起广大金融同仁的关注,不妥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误区一:外资银行的到来,就是国有商业银行的溃败之时?

近年来,只要我们留心各家媒体对外资银行的大力宣传,也确实感觉到有一股刺骨的寒风袭来。从一些说法上就是外资银行的到来,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冲击是非常大的,——也就是国有商业银行今后的日子会越来越不好过。但是,笔者也从多个方面得知,外资银行进入中国主要是分两种方式。一是采取独资经营,二是向国内银行参股。近年来外资银行在开拓业务方面主要选择一些特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城市,并且有一个非常缓慢的发展过程。它首先是在一些经济势力较强的特大城市建立机构,所选择的客户主要是一些跨国公司和三资企业,由于这类企业的跨国业务相对较多,在金融需求方面中国的本土银行很难向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因此它们就比较青睐外资银行。

从这里就会看出,外资银行的进入就会使国有商业银行原有的一部分优质客户流入到外资(或中外合资)银行,但同时也对国有商业银行带来新的管理方法和经营理念,对促进国有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具有较大的借鉴作用。因此,客观地说外资银行的到来对国有商业银行可起到一石双鸟的作用。会产生一些业务竞争方面的不利影响,但同时又会起到推动和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机制的变革,会促进国有商业银行更健康地发展。因此说,外资银行即使在全国的所有的较大城市设立机构,也并不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因为它会起到双重作用,但不是致命证券金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