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以N2+3H2可逆2NH3+Q为例升温,降温,降压…………的图像变化大致图像就行了,但一定要全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3/30 00:00:53
若以N2+3H2可逆2NH3+Q为例升温,降温,降压…………的图像变化大致图像就行了,但一定要全

若以N2+3H2可逆2NH3+Q为例升温,降温,降压…………的图像变化大致图像就行了,但一定要全
若以N2+3H2可逆2NH3+Q为例
升温,降温,降压…………的图像变化
大致图像就行了,但一定要全

若以N2+3H2可逆2NH3+Q为例升温,降温,降压…………的图像变化大致图像就行了,但一定要全

①改变反应物浓度,正反应速率瞬间增大,故是上面的那条线,而生成物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变,故能接到达到平衡时的那个点上,所以无断点.

②改变压强,则反应物生成物的浓度都增大(压强增大)或减小(压强减小),速率也瞬间增大或减小,所以接不到原来达到平衡时的速率点上,所以有断点.温度也一样.

A :生成物浓度增加、升温

B :压强减小

C :反应物浓度增加、降温

D :压强增大

如图

化学反应速率图像题分析

若以N2+3H2可逆2NH3+Q为例升温,降温,降压…………的图像变化大致图像就行了,但一定要全 N2+3H2=2NH3(可逆) A选项对吗 在N2+3H2可逆符号2NH3(△H 化学反应N2+3H2可逆号2NH3的能量如图所示 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N2(g)+3H2(g)可逆号2NH3(化学反应N2+3H2可逆号2NH3的能量如图所示 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答案 N2(g)+3H2(g)可 在一定条件下,合成氨气反应N2+3H2===2NH3(可逆号)达到平衡时,有50%H2转化为NH3,若N2的转化率为25%.则其实是充入容器中的N2和H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7、对于N2(g)+3H2(g)可逆符号2NH3(g) △H 图像以N2+3H2=2NH3放热 为例,若反应已平衡,改变温度,为什么图像中线段不连接压强也是不连接? 设C(s)+CO2(g)=可逆符号=2CO(g),^H>0,反应速率为V1;N2(g)+3H2(g)=可逆符号=2NH3(g),^H2 高二化学在一定条件下,合成氨气反应N2+3H2互逆号2NH3达到平衡时,有50%H2转化为NH3,若N2的转化率为25%在一定条件下,合成氨气反应N2+3H2互逆号2NH3达到平衡时,有50%H2转化为NH3,若N2的转化率为25 在一个容积为3L的密闭容器内进行如下反应:N2(气)+3H2(气)=(可逆) 2NH3(气).反应开始时在一个容积为3L的密闭容器内进行如下反应:N2(气)+3H2(气)=(可逆) 2NH3(气).反应开始 以N2+3H2=2NH3为例,其反应热kj/mol中的 “/mol”指谁的物质的量? 急,球解,N2 + 3H2 = (可逆)2 NH3 中,H2 的起始浓度为3mol/L N2的起始浓度为1mol/L 3秒后NH3的浓度为0.1mol/L 求:3秒后 N2的体积分数(容器为1L,保持不变) 已知合成氨反应为:N2+3H2——2NH3,在一定温度下...已知合成氨反应为:N2+3H2——2NH3,在一定温度下,向1 L密闭容器中,加入2 mol N2和5 mol H2,一定条件下使之反应,经过2 min后测得NH3为0.4 mol,求以N2、H 将0.3mol N2和0.5mol H2充入体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N2+3H2=可逆=2NH3,达到平衡后如题:将0.3mol N2和0.5mol H2充入体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N2+3H2=可逆=2NH3,达到平衡后,要提高该容器 2NH3=N2+3H2(可逆),增大氨的浓度,为什么氨的转化率减少?增大氨的浓度,平衡向右移动吧?NH3,N2,H2均为气体.增加NH3浓度就是增加反应体系的压强.总压强增大,反应向化学计量数减少的方向进行.所以 在密闭容器内,N2,H2起始的物质的量分别为10mol、3mol在密闭容器中,对于反应:N2(g)+3H2(g) 2NH3(g),在反应起始时N2和H2的物质的量分别为10 mol和30 mol,当达到平衡时,N2的转化率为25%.若以NH3为起始 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N2(g)+3H2(g) =可逆号= 2NH3(g) 达平衡的标志是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N2(g)+3H2(g) =可逆号=2NH3(g) 达平衡的标志是 [ ]A.v正(N2) = v逆(N2)B.v正(N2) = 3v正(H2) C.v正(H2) = 3/2v逆(NH3)D.N2、H 对于达到平衡的可逆反应,如果同时改变两个条件,平衡怎么移动啊?就以以下这个题目为例:在恒温恒压的容在恒温恒压的容器内,N2+3H2=2NH3达到平衡,这时加入N2(纯),C(N2)增加,但C(H2)和C(N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