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翻译李密,字玄邃,本辽东襄平人.魏司徒弼曾孙,后周赐弼姓徒何氏.祖曜,周太保、魏国公;父宽,隋上柱国、蒲山公,皆知名当代.徙为京兆长安人.密以父廕为左亲侍,尝在仗下,炀帝顾见之,退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5 10:12:41
英语翻译李密,字玄邃,本辽东襄平人.魏司徒弼曾孙,后周赐弼姓徒何氏.祖曜,周太保、魏国公;父宽,隋上柱国、蒲山公,皆知名当代.徙为京兆长安人.密以父廕为左亲侍,尝在仗下,炀帝顾见之,退

英语翻译李密,字玄邃,本辽东襄平人.魏司徒弼曾孙,后周赐弼姓徒何氏.祖曜,周太保、魏国公;父宽,隋上柱国、蒲山公,皆知名当代.徙为京兆长安人.密以父廕为左亲侍,尝在仗下,炀帝顾见之,退
英语翻译
李密,字玄邃,本辽东襄平人.魏司徒弼曾孙,后周赐弼姓徒何氏.祖曜,周太保、魏国公;父宽,隋上柱国、蒲山公,皆知名当代.徙为京兆长安人.密以父廕为左亲侍,尝在仗下,炀帝顾见之,退谓许公宇文述曰:“向者左仗下黑色小儿为谁?”许公对曰:“故蒲山公李宽子密也.”帝曰:“个小儿视瞻异常,勿令宿卫.”他日,述谓密曰:“弟聪令如此,当以才学取官,三卫丛脞,非养贤之所.”密大喜,因谢病,专以读书为事,时人希见其面.尝欲寻包恺,乘一黄牛,被以蒲鞯,仍将《汉书》一帙挂于角上,一手捉牛靷,一手翻卷书读之.尚书令、越国公杨素见于道,从后按辔蹑之,既及,问曰:“何处书生,耽学若此?”密识越公,乃下牛再拜,自言姓名.又问所读书,答曰《项羽传》.越公奇之,与语,大悦,谓其子玄感等曰:“吾观李密识度,汝等不及.”于是玄感倾心结托.
大业九年,炀帝伐高丽,使玄感于黎阳监运.时天下骚动,玄感将谋举兵,潜遣人入关迎密,以为谋主.密至,谓玄感曰:“今天子出征,远在辽外,地去幽州,悬隔千里,南有巨海之限,北有胡戎之患,中间一道,理极艰危.今公拥兵出其不意,长驱入蓟,直扼其喉.前有高丽,退无归路,不过旬朔,赍粮必尽.举麾一召,其众自降,不战而擒,此计之上也.关中四塞,天府之国,有卫文升,不足为意.若经城勿攻,西入长安,掩其无备,天子虽还,失其襟带.据险临之,固当必克,万全之势,此计之中也.若随近逐便,先向东都,顿坚城之下,胜负殊未可知,此计之下也.”玄感曰:“公之下计,乃上策也.今百官家口,并在东都,若不取之,安能动物?且经城不拔,何以示威?”密计遂不行.玄感既至东都,频战皆捷,自谓天下响应,功在朝夕.及获内史舍人韦福嗣,又委以腹心,是以军旅之事,不专归密.福嗣既非同谋,因战被执,每设筹画,皆持两端.玄感后使作檄文,福嗣固辞不肯,密揣其情,因谓玄感曰:“福嗣既非同盟,实怀观望.明公初起大事,而奸人在侧,必为所误,请斩之以谢众,方可安辑.”玄感曰:“何至于此!”密知言之不用,退谓所亲曰:“楚公好反而不图胜,如何?吾属今为虏矣!”后玄感将西入,福嗣竟亡归东都.
翻译成现代文,不是英文~
T_T

英语翻译李密,字玄邃,本辽东襄平人.魏司徒弼曾孙,后周赐弼姓徒何氏.祖曜,周太保、魏国公;父宽,隋上柱国、蒲山公,皆知名当代.徙为京兆长安人.密以父廕为左亲侍,尝在仗下,炀帝顾见之,退
李密,字玄邃,籍贯是辽东襄平.是魏国司徒李弼的曾孙,到后周时李弼被赐姓徒何氏.李密的祖父是李曜,后周时期官至太保,受封魏国公.李密的父亲是李宽,隋朝时担任上柱国,受封蒲山公,他们全都闻名于他们所处的时代.后来迁居到京兆长安.李密蒙他父亲的廕(对官高功大的人,可以直接授予他们的子孙一定的官职)做了左亲侍,曾经在隋炀帝的仪仗下,被隋炀帝看见,隋炀帝走回去问许公(爵位)宇文述:“刚才那个在左侧仪仗下面长得挺黑的小伙是谁?”许公答道:“是以前的蒲山公李宽的儿子李密.”隋炀帝说:“这个人的眼神与常人不同,别让他担任宿卫了.”另一天,宇文述对李密说:“你如此聪明,应当靠才学来取得一官半职,这做侍卫的地方,不能使你成长为人才.”李密很高兴,借这个原因称病离职,一心一意读书,当时人们很难见他一面.有一次要去找包恺,骑着一头黄牛,铺着草席,仍把一本《汉书》挂在牛角上,一手牵牛,一手翻书.尚书令、越国公杨素在道上看见他,就在他后面慢慢骑马跟着他,等到追上他以后,就问他:“你是哪的读书人,这样爱学习?”李密认识越国公,于是下了牛拜了两拜,自己说了姓名.杨素又问他看的什么书,李密回答说是《项羽传》.越国公觉得他很奇怪,就跟他谈了一番,很高兴,就跟自己的儿子杨玄感等人说:“我看李密的知识和气质,是你们都比不上的.”于是杨玄感与李密倾心结交.
大业九年,隋炀帝征讨高丽,任命杨玄感在黎阳监督运输.当时天下蠢蠢欲动,杨玄感想要计划起兵,秘密派人入关迎接李密,要跟他一起计议.李密来了,对杨玄感说:“现在天子出征,远在辽东地区.距离幽州远远的隔着一千多里,南面有广阔的大海,北面有胡戎(少数民族)的威胁,中间这一条道路,极其危险.现在您领兵出其不意,长驱直入蓟州,遏制天子的咽喉.天子前面有高丽国,后面又没有退路,用不了一个月,粮食物资一定告竭.到时候举旗招降,一定不用作战就能擒获天子,这是计策中最好的一个.关中四方都是要塞,天府之国(四川)有卫文升,不用在意.如果从各城经过但不攻取,向西直捣长安,攻击他没有准备的地方,天子即使回师救援,也失去了侧翼.我们占据险要之处应对他们,一定会打嬴,这是中等的计策.如果就近攻取容易占领的地方,先进攻东都,驻扎在坚固的城池下,那胜负就不一定了,这是下等的计策.”杨玄感说:“你的下等的计策,就是上等的计策.现在文武百官的家人,都在东都,如果不去攻取东都,怎么能惊动百官?况且从各城边经过,却不攻打,怎么能展示威武呢?”李密的计策就没有被采纳.杨玄感到了东都以后,连续几场战役都获得了胜利,自以为天下都响应他,很快就会胜利.等到俘获内使舍人韦福嗣以后,杨玄感又对韦福嗣推心置腹,从次军旅中的事情,就不全都归李密管理了.韦福嗣既然不是杨玄感的同谋,只是因为战败被俘,每次筹划计策,他都是持中立态度.杨玄感后来让韦福嗣写檄文,韦福嗣坚决推辞不写,李密猜测到韦福嗣的内心所想,因此对杨玄感说:“韦福嗣既不是我们的同伙,且内心是持着观望态度.您刚开始你的大事业,可是身边却有奸臣,你一定会被他耽误的,请你把他斩首来告慰众人,事业才能安定.”杨玄感说:“还不至于这样!”李密知道自己的话不能被采纳,就退出来对亲信说:“楚公(杨玄感)信任与我们作对的人而不思如何取胜,怎么样呢?我们早晚都成俘虏了.”后来杨玄感想要向西进攻时,韦福嗣竟然逃归东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