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宇宙的故事 700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5 00:28:21
关于宇宙的故事 700字

关于宇宙的故事 700字
关于宇宙的故事 700字

关于宇宙的故事 700字
我即将要讲是宇宙的大小,宇宙的形状 ,宇宙之外,等等,这些都是研究《探索》的
首先宇宙的大小——很久之前人们相信这个世界只有地球存在,2000年以前每个著名天文学家都按照无限大宇宙来了解各种问题的,在2002年 以后基本每个学者都相信了有限宇宙,按照大爆炸理论现在宇宙还在膨胀,现在已经知道宇宙膨胀在加速,这点可以证明宇宙是有限的,还有个理论,有限而无边的世界,能更具体的比喻宇宙的大小,有限无边,比如如下:
地球就是我们生活的这个宇宙,于是,我们发明了汽车想知道这个宇宙有多大,可是你怎么开,就算你一直往一个方向开 你始终会回到起点.
宇宙肯定比这复杂,宇宙的大小是有限的知道了,可是形状呢,相信很少人知道
宇宙的形状——法国一位资深天文学家叫做萨什么的(外国名字太长,不容易记住,不过名有其人),他的理论热到被《探索》搬上了荧幕,就是我现在跟你讲的,宇宙有限无边知道了,可是怎么个无边法呢,比如如下:
在你的电脑屏幕上显示着一个飞机,你可以控制它方向,你可以一直让它向右开,不过,到了最右边,它会从左边出来,这种类似的游戏你应该玩过
在他的理论宇宙也是如此,你到了边缘,会回到另一边,就像:
你拿一张纸,假如纸上有人在走,一直往上走,他从上面走出,最后他会从正下出来,继续往上走,如果把纸的上下面卷在一起,成一个圆筒形,会更好的比喻的.
于是那个法国天文学家一直寻找最完美的形状,找很久,他认定,也许宇宙就是一个12面形状的,足球都知道吧,在它表面有12块形状缝在一起的,不过这个12面形状是由直线相互连接的,你上网查查照片就知道了,它有12个面,宇宙就可能有12面你从一面走出,会从一面走进,为什么一定是12面呢,那就是比如如下:
把宇宙比喻成一个泡泡,你朝一个装满泡泡水的杯子吹泡泡,那泡泡会限制在这个杯子里,再大点就会爆裂,所以这个宇宙也并非一直膨胀下去,到了极限就会爆裂,什么是极限呢,再比如一下:
宇宙就是气球放置在一个透明的盒子里,你一直吹这个气球,会变大,就像现在这个膨胀的宇宙,最后它会紧贴这个玻璃,4面都会紧贴着这个盒子,然后就会爆炸了
那位法国天文学家认为宇宙有一个12面形状的外壳,包裹着这个宇宙,这个宇宙的形状就是12面形,不是包裹吗?其实包裹是那些被光线照到的区域,大爆炸现在还在膨胀,也是有速度的,那些没有经过的地方只能用黑色表达了,那这个已知的宇宙是什么形状的呢,就像:
一场桌球比赛,刚开始会用一枚白球撞击其他球,把撞击想象大爆炸理论,可是其他球会以不同的方向滚去,所以宇宙也许形状是不均匀的是这个12面形一直压缩着它,你肯定会说哪有怎么大的支架啊,所以宇宙还是不要以常理的方法来解决它,就像黑洞,你不能用常理来研究它,就好像它违背了一些物理知识,也许这个12面形状是个无形的能量
宇宙之外的世界——几乎人都相信宇宙之外什么都没有,近年一张由空间望远镜用微波拍了一张照片,显示着是温度变化,奇怪的是,宇宙有一个地方呈现了重多的蓝色,蓝色(代表温度低),早在几前,天文学家发现宇宙的物质偏向于一个方向,正是这几点,几乎可以到证据来证明劳拉的说法了,他相信有多元宇宙的存在,那个"宇宙暗流"已经找到,就是吸引着别的物质的地方,就是"宇宙暗流",在那里肯定有东西在吸引着这个地区,怎么庞大的地区,劳拉解释是别的宇宙吸引着我们这个宇宙,一切东西都会吸引有质量的东西,她说的“多元宇宙”,是不止一个宇宙,还有很多,她是这样比喻的
想象一个旅馆,那里有用亿做单位的房间,每个房间只能有一个人住,然后劳拉,想象自己就是一个宇宙,在找到一个房间,可是房间里有一个宇宙(人)存在了,于是劳拉继续往前走,最后终于找到一件没有人住的房间,在那个房间劳拉就可以变成一个真正的“宇宙”了,不过劳拉的这个房间(比喻我们生活的宇宙)怎么知道隔壁有没有人住呢,虽然不能去那房间,但是能感受到,这就是吸引着我们这个宇宙的别的宇宙,我们不可能去别的宇宙里是因为,那里的维度排列顺序与我们这个宇宙不同
宇宙就像这个旅店,每时每刻都有人住,不过一旦有达成的要求万事俱备的话,就等大爆炸了,劳拉还说,她说我们这个宇宙本不会存在,她用了一个复杂的数学方程式解答了,我们生活的这个宇宙诞生的可能性是0后面有几十个0,基本上是0了,不过要是数量众多的话,就可以确定每时每刻都有宇宙诞生,比喻一下
一个人玩老虎机中大奖的几率非常低,玩一整天都有可能不会有奖,可是全球60亿人一起玩,每秒都会有人中大奖
这些人的观点现在影响着天文界,《探索》有播,不信我可以

自从有人类活动以来,对于我们所处的环境人类就不断地进行着各种思考和探询。历史的先人们就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关于宇宙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人们认为他们脚下的大地是平坦的。这从各国的传说中可以说明,其中最典型的是古印度的传说,宇宙及地球被描写成由四头大象驮起大地,而大象又站在一个大乌龟背上。地球是圆球的事实被人们所认识并接受经历了一段很长的历史。其实早在公元前340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

全部展开

自从有人类活动以来,对于我们所处的环境人类就不断地进行着各种思考和探询。历史的先人们就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关于宇宙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人们认为他们脚下的大地是平坦的。这从各国的传说中可以说明,其中最典型的是古印度的传说,宇宙及地球被描写成由四头大象驮起大地,而大象又站在一个大乌龟背上。地球是圆球的事实被人们所认识并接受经历了一段很长的历史。其实早在公元前340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论天》一书中,就能以客观看到的现象为论据论证地球是个圆球而不是一块平板。大约2200年前,古埃及的厄拉多塞利用一口枯井第一次估算出了地球这一球体的半径。之后直到1522年麦哲伦环球航海的完成,才真正有力地证实了地球是个圆球。
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是不动的,太阳.月亮.行星和其它恒星都以圆周为轨道围着它转动。他相信这些,是由于神秘的原因,他感到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且圆周运动最为完美。在公元2世纪,这个思想被托勒密精制成一个完整的宇宙学模型。地球处于正中心,包围着它的是8个天球,这8个天球分别负载着月亮、太阳、恒星和五个当时已经知道的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而最外层的天体被镶上固定的恒星,它们总是停在不变的相对位置,但是总体绕着天空旋转。最后一层天球之外为何物一直不清楚,只是认为它不是人类所能观测到的宇宙的部分。这就是统治人们思想达一千多年的亚里士多德——托勒密宇宙模型。这一模型被基督教接纳为与《圣经》相一致的宇宙图象。这是因为它具有巨大的优点,即在固定天球之外为天堂和地狱留下了很多地方。
然而,1514年,波兰天文学家尼古拉·哥白尼提出了一个更简单的模型。他的观点是,太阳是静止地位于中心,而地球和其它行星绕着太阳做圆周运动。这就是更为接近事实的“日心说”宇宙模型。直到1609年,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的理论才真正宣告死亡。那一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伽利雷用刚发明的望远镜来观测木星时,发现有几个小卫星或月亮围绕着它转动,这表明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必须直接围绕着地球转动。同时,德国的琼斯·开普勒修正了哥白尼理论,认为行星不是沿着圆周而是沿着椭圆运动,从而使预言最终和观测相互一致了。
然而还存在着很多令人疑惑的地方,如各星球间运动的动力是什么?“包围”着太阳的最外层固定恒星由什么组成?对这一切问题的解释得归功于英国大科学家艾萨克·牛顿。他于1687年出版了也许是有史以来物理科学上最重要的单独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在这本书中,牛顿不但提出物体如何在空间和时间中运动的理论,并且发展了为分析这些运动所需的复杂的数学。此外,牛顿还提出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牛顿根据他的理论很好地解释由于引力作用月亮沿着椭圆轨道绕着地球运行,而地球和其它行星沿着椭圆轨道围绕着太阳公转。很自然地,人们就会设想,保卫着太阳的最外层“固定行星”是和我们的太阳类似的物体,只是比太阳离我们远得多了。牛顿因此作出推论,认为宇宙是一个有限的空间区域,其中包含着有限颗恒星大体均匀地分布着。
这之后直到20世纪之前,关于宇宙模型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但从未有人暗示宇宙是在膨胀或是在收缩,即人们从来没有想到宇宙还会演化。(甚至天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他的广义相对论中,为了得到一个稳定的宇宙模型,曾将宇宙常数引进理论中,希望能在自己的理论中找到稳定的宇宙模型。)关于宇宙的演化,我们得感谢另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在1929年,哈勃作出了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观测,即是不管你往哪个方向看,远处的星系正急速地离我们而去。换言之,宇宙正在膨胀。更令人激动的是,从时间上倒溯到过去,大约在100亿至200亿年前(170亿?),存在一个叫做“大爆炸 ”的时刻。当时“宇宙的尺度无穷小,而且无限紧密”,即成“奇点”的状态。
面对“奇点”及“大爆炸”的时刻,本人曾陷入深深的困惑之中且感到无比的痛苦。因为无论我如何想象,都不可能得到令我满意的图象,对于以下的问题可能我是永远也得不到答案了:“大爆炸”之前宇宙是个什么样子?“奇点”在什么位置?是什么(或者是谁)让“大爆炸”发生?
我要感谢霍金博士,因为他给了我很大的安慰。根据霍金与彭罗斯于20世纪70年代一同证明的著名的奇性定理的理论,在奇点处,所有的定律以及可预见性都失效,即在奇点时刻及“大爆炸”之前的所有“事件”(物理学定义为由它的时间和位置所指定的时空中的一点),它们将不可能影响现在所发生的一切。所以我们可以不理它们,因为它们并没有可观测的后果。由于更早的时间根本没有定义,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人们可以说,时间在大爆炸时有一开端。这样,你可以根据你的喜好,在你的大脑中随意构建一个“之前的”宇宙模型。基督教徒也可以稍感安慰了,因为大爆炸模型并没有排除造物主,他们甚至可以说,是造物主推动了大爆炸的发生。但事实果真如此吗?关于是什么(或是谁)推动了“大爆炸”的发生其实就是从牛顿时代起就一直困扰着人类智慧的第一推动问题。霍金博士给出了他的解释。根据他的设想(当然只是设想,因为这不可能由任何的科学理论推导出来),空间和时间形成一个有限而没有边界的闭区面,即宇宙在尺度上有限而没有任何边界或边缘。由这一宇宙模型,宇宙就是完全自足的,没有边界或边缘,它也就既没有开端也没有终结——它只是存在而已。因此,第一推动是没有必要的。那么,就不必劳驾造物主在宇宙之外推动大爆炸了,因为这一模型没有给造物主留下存身之处。
关于膨胀宇宙的命运,即宇宙最终演化成什么样子的问题,没有一个人能大包票宣称宇宙最终将如何怎样,但从现在宇宙的状态及所发觉的发展趋势,和现有的科学理论,对宇宙命运的预测是可能的。普遍的看法是,宇宙演化有两个方向,一是无限膨胀下去,成为一个开放的宇宙,二是在达到临界点后,宇宙将停止膨胀,开始缓慢收缩,成为闭合宇宙,最终坍缩成一个与大爆炸时刻相似的奇点。这里就得涉及“临界密度”的问题,若现今宇宙的密度小于“临界密度” ,则宇宙就会继续膨胀下去;若大于“临界密度”,则宇宙将在某一时刻停止膨胀。所以关键在于要知道 “临界密度”有多大及现今宇宙密度与之的对比。但据说人类对宇宙物质的组成尚未完全认识,在计算宇宙密度的时候遇到了困难。但相信随着人类智慧的增长,最终能得到一个好的结果,那时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也将掀开崭新的一页。所以对于宇宙的未来,我并不感到沮丧。

收起

我即将要讲是宇宙的大小,宇宙的形状 ,宇宙之外,等等,这些都是研究《探索》的

首先宇宙的大小——很久之前人们相信这个世界只有地球存在,2000年以前每个著名天文学家都按照无限大宇宙来了解各种问题的,在2002年 以后基本每个学者都相信了有限宇宙,按照大爆炸理论现在宇宙还在膨胀,现在已经知道宇宙膨胀在加速,这点可以证明宇宙是有限的,还有个理论,有限而无边的世界,能更具体的比...

全部展开

我即将要讲是宇宙的大小,宇宙的形状 ,宇宙之外,等等,这些都是研究《探索》的

首先宇宙的大小——很久之前人们相信这个世界只有地球存在,2000年以前每个著名天文学家都按照无限大宇宙来了解各种问题的,在2002年 以后基本每个学者都相信了有限宇宙,按照大爆炸理论现在宇宙还在膨胀,现在已经知道宇宙膨胀在加速,这点可以证明宇宙是有限的,还有个理论,有限而无边的世界,能更具体的比喻宇宙的大小,有限无边,比如如下:
地球就是我们生活的这个宇宙,于是,我们发明了汽车想知道这个宇宙有多大,可是你怎么开,就算你一直往一个方向开 你始终会回到起点。
宇宙肯定比这复杂,宇宙的大小是有限的知道了,可是形状呢,相信很少人知道

宇宙的形状——法国一位资深天文学家叫做萨什么的(外国名字太长,不容易记住,不过名有其人),他的理论热到被《探索》搬上了荧幕,就是我现在跟你讲的,宇宙有限无边知道了,可是怎么个无边法呢,比如如下:
在你的电脑屏幕上显示着一个飞机,你可以控制它方向,你可以一直让它向右开,不过,到了最右边,它会从左边出来,这种类似的游戏你应该玩过
在他的理论宇宙也是如此,你到了边缘,会回到另一边,就像:
你拿一张纸,假如纸上有人在走,一直往上走,他从上面走出,最后他会从正下出来,继续往上走,如果把纸的上下面卷在一起,成一个圆筒形,会更好的比喻的。
于是那个法国天文学家一直寻找最完美的形状,找很久,他认定,也许宇宙就是一个12面形状的,足球都知道吧,在它表面有12块形状缝在一起的,不过这个12面形状是由直线相互连接的,你上网查查照片就知道了,它有12个面,宇宙就可能有12面你从一面走出,会从一面走进,为什么一定是12面呢,那就是比如如下:
把宇宙比喻成一个泡泡,你朝一个装满泡泡水的杯子吹泡泡,那泡泡会限制在这个杯子里,再大点就会爆裂,所以这个宇宙也并非一直膨胀下去,到了极限就会爆裂,什么是极限呢,再比如一下:
宇宙就是气球放置在一个透明的盒子里,你一直吹这个气球,会变大,就像现在这个膨胀的宇宙,最后它会紧贴这个玻璃,4面都会紧贴着这个盒子,然后就会爆炸了
那位法国天文学家认为宇宙有一个12面形状的外壳,包裹着这个宇宙,这个宇宙的形状就是12面形,不是包裹吗?其实包裹是那些被光线照到的区域,大爆炸现在还在膨胀,也是有速度的,那些没有经过的地方只能用黑色表达了,那这个已知的宇宙是什么形状的呢,就像:
一场桌球比赛,刚开始会用一枚白球撞击其他球,把撞击想象大爆炸理论,可是其他球会以不同的方向滚去,所以宇宙也许形状是不均匀的是这个12面形一直压缩着它,你肯定会说哪有怎么大的支架啊,所以宇宙还是不要以常理的方法来解决它,就像黑洞,你不能用常理来研究它,就好像它违背了一些物理知识,也许这个12面形状是个无形的能量
宇宙之外的世界——几乎人都相信宇宙之外什么都没有,近年一张由空间望远镜用微波拍了一张照片,显示着是温度变化,奇怪的是,宇宙有一个地方呈现了重多的蓝色,蓝色(代表温度低),早在几前,天文学家发现宇宙的物质偏向于一个方向,正是这几点,几乎可以到证据来证明劳拉的说法了,他相信有多元宇宙的存在,那个"宇宙暗流"已经找到,就是吸引着别的物质的地方,就是"宇宙暗流",在那里肯定有东西在吸引着这个地区,怎么庞大的地区,劳拉解释是别的宇宙吸引着我们这个宇宙,一切东西都会吸引有质量的东西,她说的“多元宇宙”,是不止一个宇宙,还有很多,她是这样比喻的
想象一个旅馆,那里有用亿做单位的房间,每个房间只能有一个人住,然后劳拉,想象自己就是一个宇宙,在找到一个房间,可是房间里有一个宇宙(人)存在了,于是劳拉继续往前走,最后终于找到一件没有人住的房间,在那个房间劳拉就可以变成一个真正的“宇宙”了,不过劳拉的这个房间(比喻我们生活的宇宙)怎么知道隔壁有没有人住呢,虽然不能去那房间,但是能感受到,这就是吸引着我们这个宇宙的别的宇宙,我们不可能去别的宇宙里是因为,那里的维度排列顺序与我们这个宇宙不同
宇宙就像这个旅店,每时每刻都有人住,不过一旦有达成的要求万事俱备的话,就等大爆炸了,劳拉还说,她说我们这个宇宙本不会存在,她用了一个复杂的数学方程式解答了,我们生活的这个宇宙诞生的可能性是0后面有几十个0,基本上是0了,不过要是数量众多的话,就可以确定每时每刻都有宇宙诞生,比喻一下
一个人玩老虎机中大奖的几率非常低,玩一整天都有可能不会有奖,可是全球60亿人一起玩,每秒都会有人中大奖
这些人的观点现在影响着天文界,《探索》有播,不信我可以自从有人类活动以来,对于我们所处的环境人类就不断地进行着各种思考和探询。历史的先人们就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关于宇宙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人们认为他们脚下的大地是平坦的。这从各国的传说中可以说明,其中最典型的是古印度的传说,宇宙及地球被描写成由四头大象驮起大地,而大象又站在一个大乌龟背上。地球是圆球的事实被人们所认识并接受经历了一段很长的历史。其实早在公元前340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论天》一书中,就能以客观看到的现象为论据论证地球是个圆球而不是一块平板。大约2200年前,古埃及的厄拉多塞利用一口枯井第一次估算出了地球这一球体的半径。之后直到1522年麦哲伦环球航海的完成,才真正有力地证实了地球是个圆球。
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是不动的,太阳.月亮.行星和其它恒星都以圆周为轨道围着它转动。他相信这些,是由于神秘的原因,他感到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且圆周运动最为完美。在公元2世纪,这个思想被托勒密精制成一个完整的宇宙学模型。地球处于正中心,包围着它的是8个天球,这8个天球分别负载着月亮、太阳、恒星和五个当时已经知道的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而最外层的天体被镶上固定的恒星,它们总是停在不变的相对位置,但是总体绕着天空旋转。最后一层天球之外为何物一直不清楚,只是认为它不是人类所能观测到的宇宙的部分。这就是统治人们思想达一千多年的亚里士多德——托勒密宇宙模型。这一模型被基督教接纳为与《圣经》相一致的宇宙图象。这是因为它具有巨大的优点,即在固定天球之外为天堂和地狱留下了很多地方。
然而,1514年,波兰天文学家尼古拉·哥白尼提出了一个更简单的模型。他的观点是,太阳是静止地位于中心,而地球和其它行星绕着太阳做圆周运动。这就是更为接近事实的“日心说”宇宙模型。直到1609年,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的理论才真正宣告死亡。那一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伽利雷用刚发明的望远镜来观测木星时,发现有几个小卫星或月亮围绕着它转动,这表明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必须直接围绕着地球转动。同时,德国的琼斯·开普勒修正了哥白尼理论,认为行星不是沿着圆周而是沿着椭圆运动,从而使预言最终和观测相互一致了。
然而还存在着很多令人疑惑的地方,如各星球间运动的动力是什么?“包围”着太阳的最外层固定恒星由什么组成?对这一切问题的解释得归功于英国大科学家艾萨克·牛顿。他于1687年出版了也许是有史以来物理科学上最重要的单独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在这本书中,牛顿不但提出物体如何在空间和时间中运动的理论,并且发展了为分析这些运动所需的复杂的数学。此外,牛顿还提出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牛顿根据他的理论很好地解释由于引力作用月亮沿着椭圆轨道绕着地球运行,而地球和其它行星沿着椭圆轨道围绕着太阳公转。很自然地,人们就会设想,保卫着太阳的最外层“固定行星”是和我们的太阳类似的物体,只是比太阳离我们远得多了。牛顿因此作出推论,认为宇宙是一个有限的空间区域,其中包含着有限颗恒星大体均匀地分布着。
这之后直到20世纪之前,关于宇宙模型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但从未有人暗示宇宙是在膨胀或是在收缩,即人们从来没有想到宇宙还会演化。(甚至天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他的广义相对论中,为了得到一个稳定的宇宙模型,曾将宇宙常数引进理论中,希望能在自己的理论中找到稳定的宇宙模型。)关于宇宙的演化,我们得感谢另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在1929年,哈勃作出了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观测,即是不管你往哪个方向看,远处的星系正急速地离我们而去。换言之,宇宙正在膨胀。更令人激动的是,从时间上倒溯到过去,大约在100亿至200亿年前(170亿?),存在一个叫做“大爆炸 ”的时刻。当时“宇宙的尺度无穷小,而且无限紧密”,即成“奇点”的状态。
面对“奇点”及“大爆炸”的时刻,本人曾陷入深深的困惑之中且感到无比的痛苦。因为无论我如何想象,都不可能得到令我满意的图象,对于以下的问题可能我是永远也得不到答案了:“大爆炸”之前宇宙是个什么样子?“奇点”在什么位置?是什么(或者是谁)让“大爆炸”发生?
我要感谢霍金博士,因为他给了我很大的安慰。根据霍金与彭罗斯于20世纪70年代一同证明的著名的奇性定理的理论,在奇点处,所有的定律以及可预见性都失效,即在奇点时刻及“大爆炸”之前的所有“事件”(物理学定义为由它的时间和位置所指定的时空中的一点),它们将不可能影响现在所发生的一切。所以我们可以不理它们,因为它们并没有可观测的后果。由于更早的时间根本没有定义,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人们可以说,时间在大爆炸时有一开端。这样,你可以根据你的喜好,在你的大脑中随意构建一个“之前的”宇宙模型。基督教徒也可以稍感安慰了,因为大爆炸模型并没有排除造物主,他们甚至可以说,是造物主推动了大爆炸的发生。但事实果真如此吗?关于是什么(或是谁)推动了“大爆炸”的发生其实就是从牛顿时代起就一直困扰着人类智慧的第一推动问题。霍金博士给出了他的解释。根据他的设想(当然只是设想,因为这不可能由任何的科学理论推导出来),空间和时间形成一个有限而没有边界的闭区面,即宇宙在尺度上有限而没有任何边界或边缘。由这一宇宙模型,宇宙就是完全自足的,没有边界或边缘,它也就既没有开端也没有终结——它只是存在而已。因此,第一推动是没有必要的。那么,就不必劳驾造物主在宇宙之外推动大爆炸了,因为这一模型没有给造物主留下存身之处。
关于膨胀宇宙的命运,即宇宙最终演化成什么样子的问题,没有一个人能大包票宣称宇宙最终将如何怎样,但从现在宇宙的状态及所发觉的发展趋势,和现有的科学理论,对宇宙命运的预测是可能的。普遍的看法是,宇宙演化有两个方向,一是无限膨胀下去,成为一个开放的宇宙,二是在达到临界点后,宇宙将停止膨胀,开始缓慢收缩,成为闭合宇宙,最终坍缩成一个与大爆炸时刻相似的奇点。这里就得涉及“临界密度”的问题,若现今宇宙的密度小于“临界密度” ,则宇宙就会继续膨胀下去;若大于“临界密度”,则宇宙将在某一时刻停止膨胀。所以关键在于要知道 “临界密度”有多大及现今宇宙密度与之的对比。但据说人类对宇宙物质的组成尚未完全认识,在计算宇宙密度的时候遇到了困难。但相信随着人类智慧的增长,最终能得到一个好的结果,那时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也将掀开崭新的一页。所以对于宇宙的未来,我并不感到沮丧。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