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教育改革后的感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6 02:49:33
关于初中教育改革后的感想

关于初中教育改革后的感想
关于初中教育改革后的感想

关于初中教育改革后的感想
把握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度” 上传: 李海林 更新时间:2012-5-20 21:13:12 新课标,新理念,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教师应该怎样做?对我们以往的教学方法应该进行哪些改进,以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应该怎样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和反思.目前在新课程教学的第一线,一些不“恰当”的、“走极端”的教学行为是存在的,这些教学行为违背了新课程的新理念.因此把握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度”由为重要.
一、课堂提问的“度”
我们的课堂过去以教师教授为主,被称之为“满堂灌”,改革后强调教师的启发,有的老师把它变成了“满堂问”,即课堂教学采用的是一问一答的形式,表现方式有两种:
其一,如果学生的回答不符合教师备课中的要求,立即要其他学生回答,直至学生的回答落人教师设计好的“答案”为止.这样的提问与教师的讲授没有本质的区别,学生的主动性没有真正发挥出来.
其二、老师一节课总是马不停蹄”地提问,把每一个要教学的内容,分得很细很细,每一步都给学生搭好了“台阶”,问题的设计缺乏合理性、科学性,提问对象随意性大,提问时机把握不准,忽视对重点、难点的点拨和讲解.这样的“满堂问”,学生顺着“台阶”一步一步地走,课堂上表面上很热闹,学生参与度高,实际上学生的参与是浅层次的,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参与思维,当然更谈不上思维得到发展和提高,远离了我们培养人的目标.
把握课堂提问的“度”,就是要注意问题的设计与提问的时机.对问题的设计要有启发性,通过提问活跃学生的思维;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对不同层次的问题要选择不同层次的提问对象;提问的时机要成熟,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探索其中的奥秘,体验探索的乐趣,获取成功感和自信心.
二、课堂交流讨论中“度”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的课程理念的核心,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补充.与之相适应,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也成为教师普遍使用的教学方法,这里我把它称之为讨论式教学法.
不少课堂讨论存在着以下问题:
其一、怎样组织合作学习,教师本身也不大清楚.通常的做法是:教师提出问题后,马上组织分组讨论,小组的分配也是按座位临时分成四人或六人一组.大多数学生对要讨论的问题还摸不着“头脑”,无事可做,游离其外.纵观“全局”,还是班上的少数学生在说.显然,这样的讨论流于形式.
其二、讨论的时间过短,有些讨论时间少于2分钟,学生在叽叽嘎嘎地说,谁也听不清楚.讨论的安排过于频繁,每提出一个问题都进行小组讨论.
其三、课堂上小组讨论后,教师往往会安排小组代表汇报,由于教师指导没跟上,“代表”汇报每人说的时间长,相互重复,这时教师又不好打断,往往是一节课就这样“说”过去 了.怎样掌握课堂交流讨论中的“度”呢?首先要弄清“合作学习”与“交流讨论”的本意.合作学习的本意是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彼此互通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的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的能力.交流讨论有两个层面:用数学的语言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倾听他人的思路,从中得到启发,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思维.从内容上看,讨论交流可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知识生长点处,针对学习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处,针对学生碰到疑难、单独解决有困难或学生因观察思考问题角度不同有异议处等.从形式上看,合作学习可以同桌、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也可以采取全班集体交流的形式进行.把握课堂交流讨论中的“度”,就是要:(1)恰当地安排时间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安排好各个教学环节.讨论交流时间要充分,但不能过于频繁,过于频繁就会削弱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反馈,同时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反之,如果在学生还没有充分展开讨论交流时,教师来个“紧急刹车”,这样的合作学习只能流于形式.因此,在课堂上要舍得花时间去讨论有价值的问题,对于一些无讨论价值的问题,教师应适时点拨,以免浪费时间.(2)恰当地进行分组.把能力强的和能力差的,会表达的和不善表达的,性格活泼的和性格内向的进行有机组合,让学生之间互相影响、共同进步.讨论后可让不同类型的学生代表本组发表意见,说得不全面时可让较优秀的学生进行补充.这样就打破了课堂模式单调的局面,使学生间有直接交流合作的机会,真正实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三、课堂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度”
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中学数学教育现代化的一种重要方面,它具有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加快课堂节奏、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习兴趣等特点.但有些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时,存在着两方面的误区:
其一、基本没有板书,知识的阐述过程、典型例题的讲解、练习题目及解题过程、图形等等直接用“电子黑板”打出,一页一页翻得飞快,学生看都没看清楚,更谈不上理解和记下来.没有现代教学手段时,是“人灌”,有了现代化手段加进了“机灌”,“人灌”加“机灌”,学生怎么能吃得消,更谈不上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其二、用计算机课件演示得太多、太细.有些简单的内容没必要用课件去演示学生就已经理解了,或有些内容用传统的方法(如折纸)、简易教具去演示效果会更好;演示得太细就如同老师讲解得太细,使得学生没有了思维的空间,学生的思维同样得不到发展.
四、动手操作,促进内化
在教学中,根据初一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教师要尽可能给他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动手摆、动脑想、动口说,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这对于促进知识内化,开启学生思维有着特殊的功效.
例如,在教七年级(上册)第四章《 4.2画立体图形》的“三视图”时,让学生把熟识的生活用品搬进课堂,如:热水瓶、茶壶、茶杯、篮球、铁盒等,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这些物体,拉上窗帘,用手电从不同的侧面照射这些物体在墙壁上的影子,使全班学生看到的“左视图”、“右视图”,然后分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体验,来掌握立体图形的三视图的情形;在课堂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出发来安排教学活动.这样的合作探索,能把有限的课堂变成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合作性.
五、通过活动,自主体验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新教材中增加了一些实践活动课,目的是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我们重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如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 1.2让我们做数学》2、试试看这一实践活动时,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自己去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学生兴趣极浓,教学效果不错.
通过对新课程的解读和研究,我们了解到其目标之一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同时,通过实践我们发现教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教学.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教学题材,让教学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教学,用到教学,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教学,学生需要的教学.

是写论文还是简单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