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尔巴乔夫在经济上的贡献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0 20:12:31
戈尔巴乔夫在经济上的贡献

戈尔巴乔夫在经济上的贡献
戈尔巴乔夫在经济上的贡献

戈尔巴乔夫在经济上的贡献
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的苏联经济
  勃列日涅夫时期没有正确处理改革,稳定和发展的关系,压制了改革也压制了发展,到戈尔巴乔夫上台时期苏联的各种矛盾迅速激化.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社会孕育和发展着一场深刻的政治经济危急.实施全面的深刻的改革,实现社会主义模式的转变,已成为苏联社会主义发展的紧迫要求.“除非改革,别无选择.”这一句话深刻的概括了当时的严峻形势.经济形势已经相当危急,影响到苏共的统治,戈尔巴乔夫上台变提出“加速战略”和“全面改革”为标志,苏联进入一个新时期,希望从根本上改革长期以来实行的高度集中计划体制和粗放型增长模式,建立起新的现代市场体制和集约型增长模式希望解决历届领导集团一直没有完成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即摆脱斯大林模式的影响.但是,那时苏联的经济无论从质量还是结构模式以及对外贸易都已经病入膏肓的阶段,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最终在经济环境的恶化下走向失败,伴随着的是经济崩溃着的苏联的解体.
  一: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苏联的经济背景.
  勃列日涅夫遗留的经济问题和状况:
  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执政到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其间20年时间,只有勃列日涅夫执政的前五年,社会和国家取得一些发展.然而,这种发展是在“不断完善”现行体制的基础上取得的,并不意味着以往的老问题已被解决,经济效益仍旧不能令人满意,投资效益低下.1979年虽然提出完善经济机制的方针,要求经济机制面向质量和效益,为实现集约化服务,并规定了许多措施.但这些措施本身就是保守的而且大多没有实施.到了80年代中期新的经济战略不仅没有实现相反社会发展停滞.虽然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但1971年3月,勃列日涅夫在苏共二十四大上称:“苏联人以忘我的劳动建成了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列宁在1918年曾把这种社会作为我国的未来而讨论过的.”[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四代表大会主要文件汇编》第59页 转引自 周新成 张旭《苏联演变的原因与教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77页 ]
  同时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时,苏联为了谋求全球的扩张和世界霸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军费开支相当大,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戈尔巴乔夫回忆说,他在当选总书记后才知道国家军国主义化的真正规模.原来军费开支占国家开支的40%而不是16%,军工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20%而非6%.[ 戈尔巴乔夫 《真相与告白》 王尊贤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160页 转自 索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苏联的毁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版 13页]正是由于这些疯狂的军备给苏联经济带来了毁灭,一是过高的积累,直接影响苏联经济的发展,军备竞赛时不得不超额积累,影响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和发展的实力.二是使得苏联的经济结构重工业奇重.三是造成了轻工业产品和食品的长期短缺.
  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的经济思路
  安德罗波夫长期在基层工作,又在克格勃工作过,对于社会上和党的领导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及弊端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和体会.在1983年6月的中央全会上,安德罗波夫阐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生产力的深刻质变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完善不仅已经迫在眉睫,而且已经势在必行,不仅是我们的愿望,这是客观的需求,这种必要性我们既无法绕过,也无法回避.“[ 尼·雷日科夫 《大动荡的十年》 43页 转自谭索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苏联的毁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版 23页]
  契尔年科和安德罗波夫一样,担任总书记时体力不支.并且他对经济方面了解不多,思想陈旧,但又想在某些方面树立“革新者”的形象,于是不得不依靠戈尔巴乔夫,方便了戈尔巴乔夫进行经济改革的尝试,从而开启了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大门.
  二:苏联经济的弊端
  经济增长速度的持续下降.
  从苏联社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来看,20世纪50年代平均每年为10%左右,60年代6%到7%,70年代上半期为6.4%,大大超过了日本以外的发达国家.而从1975年以后,经济发展速度为下降,社会总产值增长速度1976到1980平均速度为4.2%,1981到1985为3.6%,下降到历史最低点.其国民收入一直徘徊在相当于美国的65%左右,工业产值徘徊在75%,农业产值约为85%,工业劳动生产率为53%左右,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为20%左右,经济发展颓势给苏联带来严重后果,这种增长速度既不能保证顺利提高国内人民生活水平和加快技术改造,又不能保证苏联保住超级大国的地位.
  科技水平落后和劳动生产率低下 粗放型资源消耗浪费严重
  二战以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开始了一场新的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不仅是所有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家的综合国力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而苏联由于体制束缚,未能跟上步伐,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拉大.列如钢铁工业中生产效率高且节能的连续铸造技术,1986年苏联生产的粗钢中应用这一先进技术的只占14%,而引进这一技术的日本却在93%,美国占53%,联邦德国占85%.而苏联钢铁生产的损耗也相当严重,苏联粗钢生产30.2%损耗,美国为18.4%,联邦德国仅为9.4%,日本为5%,并且苏联生产一吨粗钢所用的能耗比日本多62%.[ 新华社1990年1月1日转发日本《呼声》月刊1989年12月号 东丽经营研究所顾问森本忠福《浪费大国苏联的技术力量》 转自谭索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苏联的毁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版 151页
  ]
  苏联的粗放型经济资源浪费严重,严重制约了苏联经济的复苏,苏联的铁矿石是美国的七倍,但用这些矿石所冶炼的生铁只多出2倍,而用这些生铁所冶炼的钢只多1倍平均每一个单位的工业品所消耗的原料和能源是美国的1.1倍.而苏联工业企业的建设时间高达10年,美国仅为2年,往往企业还未建立,技术和商品便落后了.差距最大的是农业效率,苏联的肥料是美国的6.6倍,收割机是美国的15倍,但谷物却大量进口.[ 谭索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苏联的毁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版 103页]
  (3) 致命的经济增长模式
  苏联经济形势的恶化,最主要的就是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它的经济模式体制不适应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不实现体制的转换,就不能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实现增长方式的转换.虽然勃列日涅夫时期,号召进行“集约化”,强调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但说得多做得少,想转而转不了.使得戈尔巴乔夫改革时的苏联经济仍是一个以粗放型经营为主的经济.
  苏联后期,经济增长的三分之二是依靠扩建工厂,追加投资,增加原料燃料和劳动力而取得的,而靠集约化因素和提高效益只占三分之一.向集约化转变不力的直接后果,是社会上的劳动力来源紧张,原材料和燃料动力的供需矛盾日益尖锐,资金来源短缺.粗放型经济占用了大量的社会劳动资源,由于设备老化陈旧,仅仅机器修理业所需要的劳动力就达600万人,每年维修费用为350亿卢布.全国的手工业劳动者达5000万之多,手工劳动占工业部门的三分之一,建筑业的二分之一,农业占四分之三,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就业人数高达1.15亿,95%的劳动力从事社会生产和学习,使得劳动力紧张[ 阿甘别吉阳 阿巴尔金《苏联经济与改革》 97页 东北财经出版社 转引自 陈新明《苏联演变与社会主义改革》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2版304页].最为困难的是,苏联的人口增加开始下降,远远满足不了粗放型经济对劳动力的需求,“为国民经济补充八百万至一千万劳动力,我们根本没有这种可能性.”
  由于集约化程度低,对资源的需求量极大,而原料开采已经到达最大值,开采成本上升迅速,连原料和燃料供应都开始不足,苏联经济已经进入自我矛盾的死胡同,经济依靠原料开采,而原料开采急需集约化和劳动力,苏联满足不了供应,经济便停滞,这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同时,随着投资效益的下降,使得投资资本短缺,由于体制原因,投资战线拉得过长,摊子铺的过大,列如萨彦岭-舒申斯克水电站已建设20年,阿拔钦车辆制造联合公司的厂房闲置9年,边疆同时开工5000个项目.[ 《戈尔巴乔夫言论集》91页 人民出版社 1987版]
  三: 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的经济危机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政策
  苏共中央四月全会标志戈尔巴乔夫提出改革方针的开始,经过一年的准备和酝酿,1986年2月到3月的苏共二十七大,戈尔巴乔夫在报告中提出“加速战略”方针的具体化,“加速国家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是解决我们所有问题的关键.”[ 《戈尔巴乔夫言论集》296页 人民出版社1987版]可见戈尔巴乔夫注意到发展是硬道理,但是,加速战略的核心是速度,但是这种号召并无异于苏联畸形经济结构的改变——重轻工业的比例失调严重.并且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仍优先发展重工业.与此同时,还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改善计划工作,改革管理机构,扩大企业自主,实行经济核算,加强经济刺激,农业体制改革,进行承包制的改革,通过《根本改革经济管理的基本原则》和《国营企业法》.但是,经济体制的改革迈出的步子仍然不大,最根本的是,还未从建立市场经济的大环境着眼,基本上还是沿用了老的计划体制,最多只是进行管理上的改革,新瓶装旧酒,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经济危机对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最后一击
  1980年代,平均每3吨粮食就有一吨是从进口而来,并且被迫签订粮食长期协议,保证每年从美国购粮最少900万吨,加拿大500万顿,阿根廷400万吨,中国150万吨.[ E.T.盖达尔 《帝国的消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年版 130页]由于工业品不具竞争力,只靠出售黄金解决问题.
  1980年代,苏联政府拥有克服外贸中日益增长的困难的唯一手段——增加石油供应数量.由于苏联入侵阿富汗使得阿拉伯世界仇视苏联,以及全球石油产量的日益稳定,使得苏联石油开采增长速度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弥补不了对外贸易的缺口.1986年的国际市场上的石油和天然气价格开始下降.
  苏联的对外债务也在增长,到1988年,各社会主义国家所欠西方可自由兑换的货币的外债已高达2060亿美元,净债务则增至1541亿美元.[ E.T.盖达尔 《帝国的消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年版 166页]财政危机已经到了无法改正的地步,1990年为偿付债务和利息几乎耗尽了所有的出口的原料的进款.同时,货币危机在全国蔓延,欠国外各大银行巨额外债,使得苏联的信贷风险已经被定为高于正常水准.由于巨额外债,使得其变为了一种政治信贷,外国势力可以借此进行政治要挟,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可见,戈尔巴乔夫改革时代的经济问题重重,相当复杂.甚至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改革未解决基本问题,失败在所难免,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关键词:加速战略 全面改革 超额积累 斯大林模式 集约化 劳动力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