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茶米油盐或笔墨纸砚或衣食住行为话题的作文字数不少于1000字,不要太深奥的文章,尽量贴近生活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1:05:51
以茶米油盐或笔墨纸砚或衣食住行为话题的作文字数不少于1000字,不要太深奥的文章,尽量贴近生活

以茶米油盐或笔墨纸砚或衣食住行为话题的作文字数不少于1000字,不要太深奥的文章,尽量贴近生活
以茶米油盐或笔墨纸砚或衣食住行为话题的作文
字数不少于1000字,
不要太深奥的文章,尽量贴近生活

以茶米油盐或笔墨纸砚或衣食住行为话题的作文字数不少于1000字,不要太深奥的文章,尽量贴近生活
书法与纸文化血脉

文/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 牛耕耘 施百强
尊敬的各位领导、尊敬的各位专家学者:
你们好!
今年4月27日,我们几位同学在北大聆听了北大书法研究所副所长王岳川与夏副市长的“北大论纸”.当时,夏副市长特别强调了宣纸是“有生命的”及“纸寿千年”这一观点.虽然几个月过去了,但今日谈起时恍如昨日,而王岳川教授更不止一次的谈到:“书法家,你用过宣纸吗?”这样一句振奋人心的话.回观两者的观点,背后的问题值得注意.如夏副市长所说:“你们现在用的纸大部分都是书画纸,它卖几十块钱一刀,而宣纸200多块钱一刀.高的要1000多块钱一刀,2000多的也有.那么,这宣纸它和书画纸有什么区别呢?其他不说,只说保存年限,这个书画纸最多保存50年到80年,宣纸可以保存1000多年,1000年不会坏.
众所周知,作为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与东汉蔡伦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事实上,1975年5月在陕西西安市郊灞桥的一座西汉古墓中发现的“灞桥纸”要比“蔡侯纸”早200多年.相关文献如公元二世纪《风俗通意》等有关文献也记载早在“蔡侯纸”问世之前,已有了纸和用纸写成的典籍了.也就是说,纸在中国起码有2000年的历史,而蔡侯纸的问世则表示中国造纸技术取得了较大的发展.3到6世纪,纸已经取代了帛、简而成为了主要的书写材料.从此以后,造纸术也开始影响到周边国家和欧美国家,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文房四宝中的宣纸始于唐代安徽南部泾县,因历史上属于宣州府而得名.我们同时也很清楚,王岳川教授提出了“文化书法”的理念.那么,现在我们要追问的问题是“文化书法”和“纸寿千年”有什么关系?
大家知道,中国近现代画家黄虹宾先生,“老墨”随身,他既讲究笔法、墨法,同时又将三代金文气息融入山水之中,创造出浑厚华滋的山水境界;另一位大书法家王蘧常先生,据知情者讲,他在写大字章的时候用的是宿墨,一笔一蘸,很凝重的运笔,难怪王氏的章草能为我们展示“千里阵云”的博大气象.这里,我们不难发现二老在重视工具材料的同时,在他们的意识境界中也承载着传统文化那博厚、高明、悠久、无疆的精神.在我看来,王岳川教授在提出“文化书法”的理念时,将不仅仅是从书法的内法如字法、笔法、墨法以及外法如生命之法、境界之法及道的本体层面来研究书法,同时也将包括从书写的工具材料层面来研究书法.对工具材料的正视,一方面要相信传统的潜能,如夏月星副市长谈到“宣纸是有生命的,除了它的纤维比较长以外,它里面的微生物非常活跃,微生物本身对墨韵有影响”.另一方面也要了解它的有限性,即工具材料是作品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追根究底,书法文化离不开对人的发现.
但是,通常情况下,人总是倾向于二元思维的,当人面对工具材料(宣纸)的时候,更多的是将之看作物,无端拉开了人与物的距离,遮蔽了人与物的和谐关系.正如孙过庭在《书谱》中多描写的那样,是“纸墨不称”而非“纸墨相发”.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当我们没能充分了解工具材料的性能时,则不能尽物之性,不能尽物之性,又怎么尽人之性呢?可以说,人性与物性,在一定的艺术境界里是没有绝对的鸿沟的.甚至可以说,人正是借助物之性而达到人之性.而其中的关键,则是“至诚”之心的培养.所以,当我们从创造力、想象力直觉感受是内观来认知书法,回归人性的时候,同时也意识在他背后所支撑着他的民族宣纸工业,他们是艺舟双楫,而非民族主义.在前日的宴桌上,我们注意到夏月星副市长谈到是否有可能取中、日、韩三国的造纸之长来制造出世界上最好的纸这一问题.所以说,书法家单单了解书法的本体特性是不够的,正是由于物之性和人之性之综合,才诞生了伟大的书法艺术.在这种情况下,让我们重温《中庸》里面的这句话会显得很有意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在“北大论纸”中,我们了解到宣纸的制造在很大程度上是手工传世的,但问题是现在的年轻人都在外面打工,没人愿意干这活.而在老一辈人的身上,我们却能发现他们有收藏古玩的雅好,年轻人有没有这种雅好呢?很难.事实上,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的转型使得问题愈加突显.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如何找到他们的平衡点呢?传统的宣纸制造不可避免的也遭遇到这一问题.同时,中国书法也在发生着变化,人们的视野似乎正从二王饿体系移向别处,忽视了经典的意义而走向民间书法.所以,昨天上午当我们见证了“宣纸、徽墨制作技艺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时候,内心真是激动.另一方面,也促使我们进一步体会“文化书法”的当下意义.
我们深信,中国的现代化不是专科学技术而言的.换言之,社会在转型,人也在转型,从农耕到工业,电器到信息时代,从传统到现代到后现代.科技正一次又一次的刷新夜空,紧紧握住克隆与核武器技术,盘算着如何主宰地球、人类的命运.可以说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但进步与转型饿同时,问题更加凸显了.可以想见,如果是一个不思进取的人或封闭的社会,恐怕就没有那么多的问题和意识了.因此当更多的人搭上了科技经济的快车直奔小康而去的时候,却忘记了这趟列车的司机早已缺席,他的缺席是文本世界的流失,思想的迟到.这样的列车,其危险可知,倘要降低危险系数,不能再等待司机了,只能靠自己.但假如没有这样的问题意识,当我们呼唤菩萨的时候,菩萨不灵了;呼唤住的时候,尼采却说:“上帝死了”;呼唤人的时候,福科则宣称“人死了”.最后,只能在社会的转型中感受沉重的肉身与欲望的生产.如此文化书法.因为现代化的目的在追求时代进步的同时不能忽视更高的生活质量,即“一种更好质素的文化与生活” .而书法文化的提出,相信是一个关心书法文化的人必须深思远虑的课题.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无声的世界,但他却流淌着诗一般的语言,散发着人性的芬芳;她的洁净,甚至需要书写者将自我的心灵调整到犹如白雪一样的境地,否则,难以企及.在那意象纷呈,精气凝聚的刹那,你是否擦肩而过?而当你反身自求,却发现离不开传统文化,文化中国.在转型的社会中,一切都在变,但变化总有其内在规律,无论是非,无论黑白,心中秉承光明才是最最重要的.哪怕其明如豆,也将照亮千年之黑.这时候,诗人的一句话提醒了我们: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但是我要用他来寻找光明!当然,这并非意味着经典乃是万能的,经典也仅仅因为他能够开启我们的智慧之光才显出他的意义.在学习经典的同时,应该具有内转化的能力,经典才成为可能,否则,中看不中用,形同虚设,何典之有!因此,在走进经典的同时,不能忘了与之相应的工具材料,如果说工具如同规矩,那么文化书法则是人性的方圆.
孔子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们秉承这样一个态度到宣城来参加“第二届中国宣城文房四宝之乡文化旅游节”活动,活动之一的 “中韩国际纸文化论坛”将进一步深化“北大论纸”的意义,我们带着虚心听、虚心学饿态度而来,希望听到各位专家、学者以及制纸厂家关于制纸工艺及宣纸文化的更多阐述,也可以说是为我们上了一堂材料课,能有如此学习的机会我们深表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