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3复习提纲急需!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6 21:00:14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3复习提纲急需!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3复习提纲急需!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3复习提纲急需!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3复习提纲急需!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 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 15 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 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 6 时和 18 时——太阳高度是 0 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 15 度相差 1 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 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 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 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 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 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 12 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 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 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 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 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 月为春季,6、7、8 为夏季,9、10、11 为秋季,12、1、2 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 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 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 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 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 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表现为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 、暖对农业生产有利方面:高纬度地区升温幅度最大,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对 农业生产不有利方面:中纬度半湿润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 减少, 导致作物产量下降. 对工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 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 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资源的定义: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它包括气候资源、 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举例:能源 利用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柴草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18 世纪,煤 炭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石油为主要能源——极大地促进了 生产的发展. 5、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台风、暴雨、寒潮、沙尘暴、暴风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 流.了解它们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必修 2 人文地理 第一章 人口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 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 :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 、三低(发达国家)“高低 、 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 、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 迁移) 、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 、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 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四、地域文化与人口 第二章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 :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 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 、自然方面 1、 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 2:煤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我国宝钢发展条件:交通便利、市场广阔(铁矿石主要从澳大利亚、印度等国进口) 2、存在的问题:① 以重工业为主,生产结构单一; ② 原料、能源消耗量大,运输量大,经济效益下滑; ③ 环境污染严重等. 3、解决措施(以德

三本书的,文字太多,这里字数不允许,你自己到百度文库下载,我帮你找了个不需要财富就可下载的
http://wenku.baidu.com/view/2c14cd88680203d8ce2f24f1.html

百度文库一下。。。。

http://wenku.baidu.com/view/8db2dbef5ef7ba0d4a733b24.html
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