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改革及发展、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2 23:20:50
汉字改革及发展、

汉字改革及发展、
汉字改革及发展、

汉字改革及发展、
汉字改革包含简化字问题、汉字拉丁化问题、规范汉字使用问题.汉字改革的主要出发点是汉字过于复杂,认读学习时间长.争论的主要体现是“汉字落后论”和“汉字优越论”.
汉字拉丁化
  除中文、日文以外,世界上大多数语言都使用拼音文字.中国文改积极分子为了发展出拉丁化的汉语拼音文字,正在汉语拼音方案的基础上研究分词连写和分化定型同音词等问题.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为在中国实现一语双文做了很多工作.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废除第二批简化字以来,中国政府采用了以维持现状,追求语言文字使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为主的语言文字政策,目前已经放弃了汉语拉丁化的计划.
背景
  我国原来没有拼音字母,采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来给汉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明汉字的读音.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用两个汉字注出一个汉字的读音.是一种传统的注音方式,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第一个字为反切上字,表示被切字的声母;第二个字为反切下字,表示韵母和读音.
  中国人自己的汉语拼音运动是从清朝末年的切音字运动开始的.鸦片战争以后,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提出了教育救国的主张,梁启超、沈学、卢戆章、王照都一致指出,汉字的繁难是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因此,掀起了一场“切音字运动”.
历史
1913年2月
  读音统一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审定一切字的国音发音”和“采定字母”.会议开了三个多月.在这次会议上,审定了6500个汉字的读音,用各省代表投票的方法确定了“标准国音”;拟定了一套注音字母,共39个,这套字母采用汉字笔画式,字母选自古代汉字,音节采用声母、韵母和声调的三拼制,对双拼的反切法进行了改进,其用途仅在于标注汉字读音,不作为拼音文字.这套注音字母后来减为37个(声母12个,韵母13个,介母3个,比双拼切音字的方案中的字母几乎减少了一半.
  注音字母通过之后,搁置了五年,才于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公布.1920年,全国各地陆续开办“国语传习所”和“暑期国语讲习所”,推广注音字母,全国小学的文言文课一律改为白话文课,小学教科书都在汉字的生字上用注音字母注音.从1920年到1958年,注音字母在我国使用了近40年的时间.这对于统一汉字读音、推广国语、普及拼音知识起了很大的作用.1930年,上层官员中有人觉得“注音字母”的名称不好,改称为“注音符号”,以强调这不是一种与汉字并行的文字.
1949年10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马上着手研制拼音方案.1949年10月成立了民间团体“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协会设立“拼音方案研究委员会”,讨论拼音方案采用什么字母的问题.
1955年10月15日
  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在北京举行.叶籁士在发言中说:“从1952年到1954年这个期间,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主要进行汉字笔画式拼音方案的研究工作,经过了三年的摸索,曾经拟定几种草案,都放在《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初稿》(汉字笔画式)里头”.这次会议上印发给代表们六种拼音方案的草案,有四种是汉字笔画式的,一种是拉丁字母式的,一种是斯拉夫字母式的.会议之后,当时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向毛泽东报告,他说,民族形式方案搞了三年,难以得到大家都满意的设计,不如采用拉丁字母.毛泽东同意采用拉丁字母,并在中央开会通过.
1955年10月
  国务院成立“汉语拼音方案审定委员会”,经过一年的工作,于1957年10月提出《修正草案》,11月1日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60次会议作为新的《汉语拼音方案(草案)》通过,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秋季开始,《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小学生必修的课程进入全国小学的课堂.《汉语拼音方案》是拼写规范化普通话的一套拼音字母和拼写方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拼音方案.
内容
  它包括减省汉字笔画、减少汉字字数两种含义.前者指把笔画繁复的字,变成笔画少的字;后者指一个字原来可能有几种写法,包括正体、俗体、异体等,经过简化后,确定一个为正体,其余均废除.被简化了的汉字称为简化字.早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简体字,也就是说,汉字简化工作和简化字,从中国殷商时代就开始了.以后几乎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做了汉字简化工作,都产生过相应的简化字 .如 ,从六国文字到秦统一后的小篆,秦始皇下令的“书同文”,可以看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由官方做的汉字简化工作,小篆对六国文字说来,就是规范字、简化字.以后从小篆到隶书,从隶书到楷书,每一次书体变革,都是一次汉字简化工作.楷书定型以后,还有对楷体字的正体、俗体、讹体的甄别工作.现代汉字简化工作是从20世纪初开始的,钱玄同、陆基、黎锦熙等人做了很多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成立了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于1956年公布《汉字简化方案》.196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编辑出版了《简化字总表》.1986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同时废止1977年发表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简化字总表》所列简化字是通行汉字的正体.
原则
基本原则
  “述而不作”、“约定俗成,稳步前进”,也就是说尽量采用已经在民间长期流行的简体字,只作收集整理和必要的修改,不擅自造字.那种“简体字是共产党发明的”、“简体字是郭沫若等人造出来的”的笑谈,不过是国民党的宣传.
汉字简化的方法
  以钱玄同在1922年提出的方法为基础的,共有七种:
  1、采用比画简单的古字.如“从”、“众”、“礼”、“无”、“尘”、“云”等等,这些字都见于《说文解字》,比繁体字更符合“六书”,有的繁体字反而是写错了的(参见方舟子《字源和汉字简化》一文).
  2、草书楷化.如“专”、“东”、“汤”、“乐”、“当”、“买”、“农”、“孙”、“为”等.
  3、用简单的符号代替复杂的偏旁.如“鸡”、“观”、“戏”、“邓”、“难”、“欢”、“区”、“岁”、“罗”、“刘”、“齐”等.
  4、仅保留原字的有特征的部份.如“声”、“习”、“县”、“医”、“务”、“广”、“条”、“凿”等.
  5、原来的形声字改换简单的声旁.如“辽”、“迁”、“邮”、“阶”、“运”、“远”、“扰”、“犹”、“惊”、“护”等.
  6、保留原字轮廓.比如“龟”、“虑”、“爱”等.
  7、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同音字合并为简单的那个字.比如“里程”的“里”和“里面”的“里”合并,“面孔”的“面”和“面条”的“面”合并,“皇后”的“后”和“以后”的“后”合并,“忧郁”的“郁”和“郁郁葱葱”的“郁”合并.这些合并在现代文中不会引起词义的混乱,简化字的使用者从未感到不便,反而是些从未用过简化字的人在那里想当然地杞人忧天.
方向
  七十多年前的时候,鲁迅先生说:方块汉字“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是愚民政策的利器” (《且介亭杂文/关于新文字——答问》).所以“中国等于并没有文字,待到拉丁化的提议出现,这才抓住了解决问题的紧要关键”,“如果不想大家来给旧文字做牺牲,就得牺牲掉旧文字”.(《且介亭杂文/中国语文的新生》).——这是深嵌着时代烙印的呼吁!——然而,现在看来这是并不高明的愚见——然而,我又以为虽然汉字不必走拼音化拉丁化的道路,但是汉字的改革却必须坚定不移的进行下去.
  我在想,为什么美国的儿童就可以成为闯入别人电脑系统的黑客?那是因为会讲英语的人,可以比较容易的掌握英文.为什么后起的西方国家能够迅速超越中国?那是因为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人,可以比较容易的学会本国文字,从而可以把大量的精力用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因而,西方国家可以迅速的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使之服务于本国的发展与强大.这是拼音文字对于方块汉字的优势.
  然而,拼音文字的缺点也是十分明显的.而且它会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而越来越突出.因为现代科技文明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新生事物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不断出现.而每一种新事物的出现,都必须创造新的拼音文字来表现.这样就使拼音文字的总数也以越来越快的速度不断增多.这样,总数越来越多的拼音文字,就会增加人们学习的难度,并增加不同专业人员之间的沟通困难(譬如学习了普通英语或商业英语的人,如果不专门学习计算机英语,就无法阅读计算机英文书籍),最终影响到科技文化的整体提高,从而将拼音文字所具有的优势抵消殆尽.——这是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国家必将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而且这是绝对不可避免的.——但是,方块汉字却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再多的新事物的出现,都不会使汉字的总数有明显的增多.几千个常用的汉字,就基本可以表现任何的新事物或旧事物.所以,方块汉字在这一点上其实是非常先进的.这是方块汉字对于拼音文字的优势.
  鲁迅又说:“当没有知道拼音字之前,就不会想到象形字(这里是特指方块汉字)的难” (《且介亭杂文/关于新文字—答问》).然而,方块汉字其实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象形文字.因为第一,只有方块汉字是字字独立,由字组词的.而一般的象形文字则与拼音文字一样采用了直接造成“单词”的形式.所以,前面所讲的西方拼音文字的缺点在一般象形文字中依然存在,而且一样严重.第二,方块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形声字、会意字在汉字中占有绝对多数.所以,简单将方块汉字称为象形字是很不准确的.
  总之,方块汉字所具有的优势,是拼音文字与一般象形文字都没有的.所以,从这一点上说,方块汉字是既不归入拼音文字也不归入象形文字的第三种文字.所以,如果说把汉语称为世界上最优秀的语言——这是需要商榷的话,那么认为汉字是世界上最科学的文字却是丝毫没有疑义的.因为,随着现代科技文明的不断发展,只有汉字的总数可以保持恒定,不会增加不同专业领域之间的隔阂.而使用别的文字的国家却必须面对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随着其文字总数的不断增长,一个专业领域的人将对另一专业领域的文字都很陌生,更不用说内容了.所以不同专业领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会越来越少,而这种交流和互动的减少必将使其科技文明的进步速度不断的缓慢下来.并最终导致其科技文明的滞后落伍.所以,因为有方块汉字对科技文明的支撑,中国在各领域全面超越西方国家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这是没有任何疑义的.
  ——然而,正如鲁迅所说,当我们知道有拼音文字的时候,就一定会想到方块汉字的难.所以,汉字的改革是必须坚定不移的进行下去的.用国语罗马字改革和汉语拼音将汉字拼音化自然是不可取的,进一步简化汉字同样值得商权,国务院批转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废止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和纠正社会用字混乱现象请示的通知(1986年6月24日)指出“《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自本通知下达之日起停止使用.今后,对汉字的简化应持谨慎态度,使汉字的形体在一个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以利于社会应用.当前社会上滥用繁体字,乱造简化字,随便写错别字,这种用字混乱现象,应引起高度重视.国务院责成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尽快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订各方面用字管理办法,逐步消除社会用字混乱的不正常现象.为便利人们正确使用简化字,请《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以及其他有关报刊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
  但用拼音形声字改革汉是字完全可能的,民间的字改人士孙振坡所设计的音意字和伍灿林、伍卫平父子设计的素字都很有参考价值.伍灿林、伍卫平父子在用拼音形声字改革汉字的论述中写道:
  设计的动机和目的
  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语言,汉字是世界上古老而伟大的文字,尤其是形声字(另见“汉字的骄傲和自豪”一文);只可惜汉字随着岁月的迁延,在形音表义方面渐渐痛失昔日的光辉——查汉字,约有20%非形声字不表音,另外80%的形声字能准确表音的不足20%.因此,初学汉字遇到生字时,往往不知有没有声旁,或哪部分是声旁,或声旁能否表音,面对诸多的不确定因素,不得不查字典死记硬背音义,加上汉字的“繁难杂”,长期成为学汉字的阻力.外国人之所以感到汉语难学,皆因对汉字望而生畏.汉字还缺失现代化文字使用的某些功能,例如汉字不能无重码输入电脑,不能用于中文编程,不能用于只显示字母和数字的设备…….为了让汉字易读、易学、易写,易记、易用和具有现代化使用的全功能,素字设计成能用22个声母、15个介调和12个韵母表音,用形旁表义,用2—4码输入电脑无重码,能写成“数方拉”三体,能进行直读式中文编程的全能拼音形声字.
  学素字,掌握几十个拼读字元便能拼读出所有字音,相当于识读所有汉字;将素字语句对照日常语再参照字中的义符(形旁),能快速掌握字义和词义;用拼读掌握字音后见字自然反应音义,跟直读现代汉字一样,比其它拼音文字更能快速高效阅读;忘记字音时,又能用字面的声旁拼读或直读取回字音,再没有不识读的汉字.学数十个素字的拼读字元很容易,掌握后便识读所有汉字,这比起今人受记忆所限,将一生精力用于学读汉字仍无法读出数万个汉字有着天壤之别.用素字改革汉字,历代人学汉字所节省的时间、人力、物力的价值是个天文数字,而这天文数字只是字改价值的一小部分.素字不但在笔画、字形、结构、书法、表音表义等方面能全面继承和发展汉字的优越;而且在电脑编程,信息化传输和检索排版等现代化应用中,由于一字三体和兼表音义,更领先其它拼音文字.简单互换的一字三体在世界上绝无仅有,它囊括了文字的所有功能,全面拓展汉字的使用空间,而且学会方素后对拉素和数素能不学自晓,无师自通.全能的素字用于优秀的汉语,强强的组合确认了素字属于世界上最强势的文字,一旦取用,它会以惊人的速度走出国门,普及世界,到时以汉语为母语的华人在语言文字方面的增益,更是一个惊人的天文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