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族团结的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1 13:15:09
名族团结的故事

名族团结的故事
名族团结的故事

名族团结的故事
玄奘西游,张骞出使西域,班超出使西域,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小叶丹结盟,
金城公主,松赞干布,点苍山会盟,南诏崇圣寺三塔.
灾区民族团结的故事
1990年,江泽民同志视察喀什时,写下了“各民族之间要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的光辉题词.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题词已成为社会转型时期指引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型民族关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团结进步的灯塔,照耀着广大干部群众在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巴楚“2·24”强烈地震发生后,先后有5000多名部队、武警、民兵指战员和公安警察奔赴灾区,和当地受灾群众并肩战斗.部队、武警和民兵中绝大多数指战员是来自全国各省、市、区的汉族同志,其中又有不少是入伍不久的新战士.在地处边远、思想观念相对封闭和保守的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工作,军民关系的核心是民族团结.在抗震救灾的那些日子里,记者所到之处,无论是野战部队、武警部队,还是来自兵团农三师的民兵和城市里的公安警察,引人注目的政治思想教育,就是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记者来到被南疆军区授予“抗震救灾模范单位”称号的69213部队,政委刘海文同志正在利用战士们吃午饭的空隙,给大家宣讲当地维吾尔民族风俗习惯.在武警四支队的驻地一位司务长告诉记者,由于部队和当地群众用的是同一水源,支队首长决定将提水用的桶子和水缸全部换成新的,避免当地群众对水源产生误解.
走进地震灾区,说起民族团结的故事,真像秋天收获的葡萄,一提就是一大串.3月8日早晨,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和民兵应急分队,在圆满完成了抢险救灾任务后就要撤离了,记者在黎明前赶到部队驻地,走遍了几十处临时营地,竟没有见到一张乱丢的废纸条或星点生活垃圾.盖副团长对记者说:“在少数民族地区,军民关系就是民族关系,军民团结就是民族团结.十多天的抗震救灾,我们是人民的军队,对老百姓只能是百分之百地付出,绝无一针一线的索取,更不能留下丝毫不利于团结的后患.”
听说部队要离开,不等天亮十里八村的老百姓,冒着初春清晨的寒风守候在大路两旁.指战员们乘坐的车队过来了,男女老少拥上去紧紧拉着亲人们的手,热泪盈眶舍不得他们离去.
如果说,在集体行动中是讲民族政策、民族风俗习惯的话,那么,在灾区的维吾尔族和汉族群众当中,记者见到的完全是一种没有民族界线,不分语言和风俗习惯的人与人之间心心相印、相亲相爱,大家庭里的兄弟关系.
家住琼库尔恰克乡14村的农民漆吉光,原籍四川绵阳人,1982年移居当地后一直以务农为业,村里人都叫他阿不拉江,他自己也乐意左邻右舍称呼他的维吾尔名字.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使他由从事种植业转成以养殖为主.近几年,他凭着先进的养鸡技术发家致富,过上了好日子.但他不忘村里的乡亲,每年为十多家贫困户无偿支援雏鸡,帮助他们告别了贫困.去年,乡政府为他解决了3万元无息贷款,购买了一套年产10万只雏鸡的孵化器,漆吉光决心用3至5年的时间,让村里的600多户农民大部分人家建起一个小型养鸡场,进一步发展成鸡肉生产、加工和销售一条龙的鸡肉产品基地村,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的宏伟目标.不料,地震灾害使他的院落和房屋变成了一堆泥土.年前刚刚安装好的孵化器也被埋在倒塌的房屋底下.
2月24日上午,村党支部书记艾买尔·阿热木带着村民们来到阿不拉江(即漆吉光)家.大家动手先扒出了孵化器,接着又平出了一块地方,村支书亲手规划,几十户村民拿来了自己家的木料和所需的其它建筑材料,打算在最短的时间里,先盖好一间孵化室,一来减少主人家经济损失;二来也为村民灾后重振养殖业创造有利条件.
3月10日上午,记者再次来到14村,漆吉光的脸上一点也看不出平常灾后人们所表露的那种阴影.新盖的孵化室已经封顶,旁边两座帐篷一间住人,另一间装着乡亲们送来的写着姓名、编码的6000多个鸡蛋.漆吉光说,一旦天气转暖,他要精心操作,为乡亲们免费奉送最好的小鸡,让全村家家户户雄鸡高歌灾后重建家园的黎明.
在13村,人们异口同声地传说着地震后“小许为村民们免费磨面”的事.记者随村党支部书记阿不拉·艾买提一起走进了“小许”一间唯一没有倒塌的磨坊.屋子里有几个农民在帮着一位身着汉族服装的老人,在忙碌磨坊里的活计,你来我往,配合默契,就像一家人似的.
当支部书记亲切地叫了一声“小许”时,老人立马微笑着向我们走来.寒暄中得知这位叫作“小许”的老人已经有62岁了,真实姓名叫许向国,是当地的第二代汉族农民.1960年,随父母逃荒到琼库尔恰克乡落户,不久父母相继辞世,当年徐向国还是不满20岁的毛头小伙.因此,村里人都叫他“小许”,并帮扶他成了家.一晃40多年过去,人们已记不得他还有一个叫“许向国”的名字,习惯地叫他“小许”直到如今.地震震倒了“小许”家的四间房子,没有倒塌的磨坊是租用村委会砖砌的老办公室.“2·24”震灾发生后,除去断电停了3天,后来的日子“小许”的磨坊昼夜转动,为受灾的乡亲们免费磨面.记者和这位在维吾尔族村里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人拉话时,他很自然地说:“自家人受了灾难,还分什么你我哩,只要小钢磨能转,兄弟们就不会没有面粉吃.”
阿拉根乡一村的赵兴安夫妇,是2000年来此地安家的山东菜农.他承包的四座大棚,除种菜外,每年春天都要培育一批瓜苗提供给村里的瓜农.今年他又种下了8万株西瓜和12万株甜瓜苗.“2·24”地震,他家倒塌了两座温棚,泥土掩埋了刚发出生长叶的瓜苗;另两座大棚墙裂膜破,急需整修.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赵家两口不知如何是好.就在他犯愁时村里的乡亲们赶来了.七手八脚,撑起了倒塌的棚顶,更换了撕裂的棚膜,又细心地将压在瓜苗上的泥土清洗干净.赵兴安见到记者时,再三要求把兄弟民族同胞们帮他救灾的事传向社会,传到老家山东,让远方的亲人们放心.
记者在赵兴安家的温棚里看到,灾后余生的瓜苗已渡过了劫难,油绿的叶片像展翅欲飞的小鸟,只待春寒过后,便可在希望的田野里开花结果,为灾后重建家园的农民送上第一个丰收的喜悦.
和硕县苏哈特乡民族团结故事多
新疆新闻在线网5月12日消息(通讯员贺洪亮报道):和硕县苏哈特乡,居住着900多户人家,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回族等各民族群众和睦共处,亲如一家.在这个乡,汉族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种植业、林果业,少数民族帮助汉族发展畜牧业,各民族之间互相帮助,共同发展,传下了一个个民族团结的故事.
该乡苏哈特村三组,维吾尔族群众占95%以上,由于三组人多地少,再加上经济基础薄弱,成为村里最穷的一个组.村上的干部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何让三组的维吾尔族兄弟同大家一起过上好日子成为全村的头等大事.村党支部经过走访调查,认为三组发展第三产业是条出路.可刚开始,传统习俗困饶着三组,部分农民认为做生意是件不光彩的事情.村党支部一班人一次次上门动员,同他们唠家常,让他们逐渐看到三组人多地少的劣势和城郊村的优势,鼓励他们进城闯市场.就这样,在几个党员的带动下,村民们在县城打下了江山,妇女们摆摊卖小百货,或开饭馆卖凉皮,男人们则挺进屠宰行业,占据了全县三分之二的屠宰市场.如今,这个组80%的农民从事第三产业,20%的农民在家搞育肥、种地,家家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乡农技站是一个由汉、维两个民族5个人组成的小家庭.这些年来,该站在站长陈英的带领下,义务为全乡的各族农民上门提供技术服务.有时,少数民族农民看不懂农药的使用说明书,看不懂技术资料,他们就连夜把这些资料翻译过来,手把手的教农民使用.各族农民都说:“这些干部的服务真是做到了家,我们遇到困难,不管是不是他们份内的事,都想办法帮助解决,和我们就象一家人一样.”这个站还被和硕县评为民族团结模范单位.
汶列彦是全县的民族团结先进个人,担任乡中心学校的校长,作为这个民汉合校的当家人,她为了学校各民族师生可是费了心.维吾尔族女生董秀兰中考时填错了志愿,虽然分很高,可是通知书没有来.汶列彦就带着她和她的母亲几次去库尔勒,找招办,跑巴州师范,董秀兰如愿上了师范.如今,毕业后又回到母校任教的董秀兰感激的说,如果没有汶校长,我真不知该怎么办.学校小学部有两名回族学生马勇、马强不慎被火药烧伤,脸部、胸部溃烂面积达三分之一以上,可贫穷的家庭只能让他们躺在家里,为了孩子的生命,汶校长向全校发出号召,为回族学生捐款.仅两个小时,捐款就达2200元,接过饱含着全校500多名各族师生深情的捐款,兄弟俩的母亲流下了热泪,拉着汶校长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如今的苏哈特乡,各民族群众之间形成了团结互助,关心友爱,一方有难,全乡支援的社会风气.乡里的经济也快速发展,环境面貌年年发生着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象芝麻开花节节高.
伊犁一电厂民族团结的感人故事
民族团结花开千万朵
夏云良 杜霞
座落在天山脚下伊犁河畔的伊犁第一火电厂,是由12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几十年来各民族职工团结亲如一家,传颂着一个又一个民族团结的感人故事.
为了阿德来提的生命
沙枣子花开香天下,民族团结的花开人人夸.一天,伊犁第一火电厂宣传栏内一封感谢信引起了全厂职工们的关注.感谢信是该厂维吾尔族女职工依巴代提全家为向全厂各族职工兄弟姐妹表示感谢写的.信上说:人人都说十五的月亮最圆,但十五的月亮只在晚上发光;人人都说布谷鸟的嗓音最好听,但布谷鸟只在春天歌唱.没有全厂职工各族兄弟姐妹的帮助,我可能早已哭瞎了眼睛.依巴代提有个女儿名叫阿德来提,貌如月花,活泼可爱,正就读于新疆艺术学校舞蹈班.她的梦想就是将来成为一名舞蹈家.谁知,天上突然吹来一片乌云.可恶的病魔如晴天霹雳般袭来,阿德来提被怀疑是骨癌.泪水从阿德来提清澈的双眼中流个不停.必须尽快地转北京大医院救治,否则,阿德来提的脚就有被截肢的可能.全家人沉浸在痛苦之中一筹莫展.仅靠工资为计的家境,哪有那么多的钱来为小女儿治病.很快,阿德来提得病的消息被厂领导知道了,领导们一面安慰依巴代提全家,一面向全厂职工发出倡议,厂领导首先带头每人捐款100元,全厂各族职工你50元、他100元,在短短的两天内就捐款114626元.当在医院护理女儿的依巴代提得知大家为她捐款帮助时,感动得在电话里说不出话来.现在,小阿德来提在北京人民医院经过换骨治疗,暂时稳定了病情.依巴代提对全厂各族职工给予的帮助感激万分,于是就写了这封感谢信.
汉族女婴有了温暖的家
花里开花数牡丹,美不过民族团结花.如今小卡力比努尔已经8岁了,正上小学三年级.但谁又知道小卡力比努尔是个汉族女孩.事情追溯到8年前,那是1996年寒冷冬季的一天,居哈力的丈夫,伊犁第一火电厂汽车运输公司的驾驶员吐尔逊在拉煤的路上看到一个破旧的棉襁褓,他停下车,打开包一看,却是一个不足百天的女婴,弱小的生命还尚有一丝温暖.他左右看看,除了凛冽的寒风不见一个行人,他赶忙将女婴抱进驾驶室带回家中.吐尔逊的妻子居哈力,是一个心地善良的维吾尔族妇女,尽管她与丈夫已生育了二男一女,但她见丈夫捡回一个女婴,却没有说一句抱怨的话,她打开襁褓仔细查看女婴,发现可怜的女婴发着低烧,居哈力说:“这是安拉赐给的,我们一定要像养自己的孩子一样,将这个汉族女婴养大成人”.两口子一合计就给女婴起名为卡力比努尔(汉语的意思是心地善良).从此,在居哈力的精心养育下,小卡力比努尔一天天长大.转眼到了2000年,偏偏天有不测风云,吐尔逊在一次车祸中被夺去了生命.面对尚未成人的四个孩子,居哈力的眉头紧锁着,愁得夜里都睡不着觉.就在丈夫去世不久,大女儿又被确诊患上了白血病,真是祸不单行,这无疑给居哈力的家庭雪上加霜.面对天真可爱的女儿和昂贵的医疗费,她花去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欠下了一身债务.这时有人劝她,你丈夫去世了,生活负担这么重,你不如把卡力比努尔交给民政局孤儿院算了.居哈力坚决地摇摇头,我就是再苦也不能让小卡力比努尔没有家.她省吃俭用,不给自己添一件新衣裳,不买一瓶擦脸油.孩子们喝奶茶,她就喝清茶.就在这艰难的时刻,她的亲朋好友,厂里的职工纷纷捐款帮助她.当厂领导将一万多元捐款送到居哈力手中时,这位坚强的维吾尔族妇女流下了滚烫的热泪,抱起小卡力比努尔亲了又亲.厂里从此以后将她家定为困难补助户,每年定期给她进行困难补助.2002年在伊犁第一火电厂的帮助下,居哈力拿到了社会最低保险金.小卡力比努尔到了上学的年龄,居哈力买来新书包、新文具,将卡力比努尔送到学校去读书.现在卡力比努尔已经上小学三年级了,生活得很快乐,她健康、活泼、可爱,说着一口流利的维吾尔语,非常懂事.在这个温暖的家里,小卡力比努尔正在幸福的成长.
努汗大娘的晚年生活比蜜甜
马莲花开一片蓝,民族团结的故事讲不完.此刻,努汗大娘正安祥地沉睡在天堂,我们祈祷她在天堂一切平安.努汗大娘是伊犁第一火电厂锅炉分场阿吉的妻子,俩人结婚一直未生育.1988年阿吉病逝,撇下了孤独痛苦的老伴,一时努汗大娘没有了经济来源,生活陷入困境.看到努汗大娘艰难的处境,厂里决定不能将职工遗孀推向社会,我们要给老人养老送终.厂里每月定时给努汗大娘送去生活费,厂工会女工委员会的人员三天两头去看望努汗大娘.努汗大娘病了,他们就去找医生.努汗大娘心情不好,她们就陪着聊聊天说说话.冬天早早就为努汗大娘拉来越冬烤火煤,一下雪就把院里的雪打扫得干干净净.为了让努汗大娘过得舒适,心情愉快,女工委的人员每年都把努汗大娘的房子粉刷得白白净净.努汗大娘的手脚不方便,她们帮助努汗大娘将被褥拆洗得干干净净.努汗大娘逢人便夸女工委的人.她说:最香的是奶茶,最淳的是马奶子酒,最亲的人是女工委这些孩子们.通过女工委人员的细心照料,努汗大娘精神上得到了极大的安慰.1999年5月努汗大娘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安祥地永远睡着了,厂里按照伊斯兰教的风俗,将努汗大娘进行了安葬.
伊犁河水奔腾,乌孙山高耸.山高水再长啊,比不过民族团结的情深.如今,伊犁第一火电厂十二个民族紧密团结在一起,“三个离不开”的思想牢牢扎在脑海里,大家互敬、互爱、互谅、互帮,就像一个大家庭,单位也被评为“民族团结先进单位”.各族职工非常珍惜这块荣誉匾牌,企业的凝聚力更强了,安全生产一年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