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庵记 顾炎武 翻译还有顾炎武写此文的目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4 09:29:54
复庵记  顾炎武  翻译还有顾炎武写此文的目的

复庵记 顾炎武 翻译还有顾炎武写此文的目的
复庵记 顾炎武 翻译
还有顾炎武写此文的目的

复庵记 顾炎武 翻译还有顾炎武写此文的目的
译文:前朝太监范养民,在崇祯十七年夏天,从京都徙步到华山当道士.几年之后,才得以在西峰的左边盖了一所房子,取名叫“复庵”.华山下面的社会贤士大夫,大多和他有交往;华山周围的人都信任他,尊敬他.可是范先生本来并非道士之流的人.(他)自幼读书,爱好《楚辞》;诸子百家的学说以及经书史书涉猎得也很多.在宫中担任太子的伴读.当李自成扶持太子和另外两个王子离开北京,范先生料到他一定要向西逃,于是抛弃自己的家跑到关中,打算尽自己的职责.但是太子下落不明,范先生就当了道士.
华山悬崖顶上,有松树可以遮荫,有地可以种菜,有山泉可以取水,不向官府纳税,不列入寺庙的财产登记簿上.华山下面的居民有人资助他材料,因此建造了这个住所来居住.(这所住宅)有房三间,面朝东,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我曾经在复庵住过一夜.开门远望,(只见)黄河的东边,苍青的雷首山拔地而起,(那就是)伯夷、叔齐采薇充饥而饿死的地方,(那些山峦)好象拱手站在那儿,(伯夷、叔齐的事)本来就是范先生所仰慕并仿郊的行为.从这儿向东,是汾河的一个曲折处,绵山在云烟中若隐若现,好象看见当年介子推追随晋公子出逃,公子归国之后,介子推却隐居在这里.这又是范先生有此心而不得实现的.从这儿再向东,太行山和碣石山之间,是明故都北京和明皇陵所在的地方,离那儿非常遥远,尽力远望也望不见了,(只有)彼此垂泪!我写了这篇记,留在山中.以后登此山的先生们,不要忘记范先生的志向啊!
写作原因:请看顾炎武的写法.在作为全文之纲的第一段中,他通过平淡的叙述已在思考:范养民为什么要徒步到华山当道士,为什么在数年后才能造屋,而且造在华山最高峰的西峰之左,还要取名为“复庵”.而在逐步深入的求解中,初步找到了答案,便迫不及待地在第一段末了点明:他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士,他是另有寄托啊!
事实是,他原为东宫伴读,甲申事变后,听说东宫西去,便弃家走到关中,以尽职责.无奈其不知所之,只好沦落为道士.等待数年,热切的行动化作冷静的思考,快速尽责的激情转为长期缓图的耐力.所以,才在清廷王化不及之地、道教财务登记例外之所、很适合他遗民身份的环境里隐居下来.
但是,他在思考什么问题呢?顾炎武51岁写这篇文章时对二十年前范养民的思想痕迹是无从也不必窥探的,因为解读过程还可以通过对自己的历史知识、地理知识、生活体验的激活而深入一步,甚至把认识渗透到当事人的生活细节而把他的思想感情和盘托出.
当顾炎武一宿其庵,开户而望的时候,他便对范养民数年的苦心经营悄然大悟了,他甚至可以对他谬托知己了!这时,只有这时,他把雷首山、绵上山、太行山、碣石山一一排列眼前,把伯夷叔齐的故事、介子推的故事、把自己曾经十谒明陵的故事一一落实其间,从而形成一种怎样的民族气节和崇高之志啊!而第一段的所有伏笔乃至房屋东向以迎日出的深意,也都昭然若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