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与《儒林外史》作者对社会的批判态度的对比有没有高手将两部著作联系起来比较的呢?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3 03:22:18
《聊斋志异》与《儒林外史》作者对社会的批判态度的对比有没有高手将两部著作联系起来比较的呢?

《聊斋志异》与《儒林外史》作者对社会的批判态度的对比有没有高手将两部著作联系起来比较的呢?
《聊斋志异》与《儒林外史》作者对社会的批判态度的对比
有没有高手将两部著作联系起来比较的呢?

《聊斋志异》与《儒林外史》作者对社会的批判态度的对比有没有高手将两部著作联系起来比较的呢?
《儒林外史》与《聊斋志异》讽刺艺术之比较
“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 ,《儒林外史》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为我国讽刺文学的典范.“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精练地概括了《聊斋志异》在讽刺艺术方面的高超成就.二者一个以“儒林文人”为对象,进得行辛辣的讽刺,一个以鬼神妖怪的世界来映射世人;一个冷峻,给人以悲剧感觉,一个热烈,给人以喜剧的印象.但二都虽都是从现实出发,通过夸张变形,借以批判现实,但所达到的艺术效果却是不同的.
首先,在题材的选取上,《儒林外史》着重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题材,而《聊斋志异》则选“小”题材,以小见大,讽喻时弊.
《儒林外史》所写尽是“儒林中人”,天下儒生何止千万,这样选择有有代表性的题材极其重要.许多人情世态也都是当时社会上常见的,作者抓住了这些材料,加以典型的概括, 例如,范进在发迹前受尽冷落,向胡屠户借钱, 被胡屠户一口唾沫啐在脸上, 骂了个狗血淋头, 一旦范进中举,胡屠户马上改口他为“贤婿老爷”, 还夸奖他“才学高,品貌好, 就是城里头张府、周府那些老爷, 也没有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前倨后恭,刻划出当时的世态.蒲松龄善于选取“小题材”反映、揭露黑暗社会的“大现实” .《促织》就是最杰出的一篇.因“宫中尚促织之戏, 岁征民间”, 于是层层官吏借此敛财.最后落到里正成名身上.他捉不到促织, 又“不敢敛户口”, 被抓去打得“浓血流漓”,“惟思自尽” .后经“巫”指点, 幸得金翅促织, 又被子弄死, 子惧投井.然而, 其子魂化促织, “轻捷善斗”,遂献宫中,“上大嘉悦”, 成名因而暴富, 竟“裘马过世家”.情节跌宕起伏, 惊心动魄.作品通过一个小小的促织, 把皇帝的昏庸, 社会的黑暗, 官吏的谄媚, 人民的疾苦, 反映得淋漓尽至, 这已不是一般的刺贪,而是直刺最高统治者——皇上.
其次,在讽刺手法的运用上,也有不同.《儒林外史》采取广泛而又强烈的艺术对比手法, 从正面进行讽刺抨击.《聊斋志异》则采用较为曲折的方法,讽刺的力度更强.
通过对比使作品思想十会尖锐,针针见血.在刻画人物时, 常常不直接说明自己的意图, 而是通过鲜明的对比, 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深刻的含义, 引导读者一道爱其所爱,憎其所憎.王冕、杜少卿等是作者理想中“振兴世教”的人物.其中王冕在第一回出现,成为衡量全书人物的尺度, 力求达到“敷陈大义”和“隐括全文”的目的.杜少卿是“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官宦人家的后代,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叛逆者”.这些人物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对功名富贵采取否定的态度, 并敢于蔑视封建统治阶级的权势.他们的对立面,就是匡超人、牛浦郎以及权勿用、杨执中等一批堕落的儒林人物.匡超人伪造文书、代人考试、修妻再娶、忘恩负义.牛浦郎为了结交官府, 贪图名利, 竟冒名牛布家, 进行招摇撞骗,后来原形毕露.通过对比,说明这类人物是当时社会环境的必然产物, 从他们身上可以看见功名富贵腐蚀人心的恶劣影响.地主盐商的丑恶言行与市井细民的高尚品德的对比, 显得泾渭分明.严监生和胡三公子, 他们食而无厌地聚敛钱财,过着腐化堕落的生活.盐商宋为富恬不知耻地宣称:“一年至少也娶七八个妾”,并且飞扬跋扈, 只要一个诉呈, 打通关节, 立即就能取得诉讼的胜利.第五十五回写了四个自食其力的奇人:会写字的季遐年, 卖火纸管子的王太, 开茶馆的盖宽,做裁缝的荆元.他们都不是科举场中的人物, 但他们自食其力, 品格高尚, 与前者形成显明的对比.
而《聊斋志异》刚指桑骂槐,含沙射影即明指甲而真意骂乙, 是一种非常隐晦曲折的讽刺手法.它含沙影射, 不露痕迹, 满清王朝无可奈何, 而读者心领神会,彼此心照不宣, 所以其“杀伤力”极强.请看《画皮》.太原王生, 路遇女郎,竟领入家中“寝合”, 道士告诉他是妖,他将信将疑.后来,他“窗窥之,见一狞鬼,面翠色……铺人皮于榻上,执彩笔而绘之;……披于身,遂化为女子.”最后,女鬼终将王生害死.作品明写女鬼, 实则暗骂那些衣冠楚楚、高居显位、光环照人的达官贵人, 他们搜刮民财、荼毒百姓,都是一群披着“画皮”的恶鬼.《梦狼》也是此种讽刺手法之精品.在阴间的官府上,只“见堂上、堂下,坐者、卧者,皆狼也.入视墀中,白骨如山.”“忽一巨狼,衔死人入.”竟“聊充庖厨.”作者用阴间恶狼当道的衙门, 影射贪官污吏残害百姓的社会现实, 在那个想说不能直说,想写不能直写、文网密布的反动王朝,读来实在令人痛快淋漓、妙不可言.
第三,在人物的塑造上,《儒林外史》及成功地塑造出性格复杂的典型人物.《聊斋志异》则塑造出分形象生动的人物.
《儒林外史》这种对人物揭露正反面复杂特征的描写是罕见的.正面人物并不都好,反对人物并不都坏.如马二先生,瑕瑜互见,若不是就全书批判的主要倾向而论,很难说他是反面人物.他作为一个“选家”,热衷科举,专研制艺, 言必称朱熹,对科举制有一系统的理论,一心想做官发财.特别是马二先生游西湖, 遇到女人不敢仰视; 见到皇帝的字, 慌忙磕头; 他赞美西湖的美景时,用了《中庸》中的一句话, 牛头不对马嘴; 看到酒店里的鸡鸭鱼肉,直咽唾沫.马二先生的迂阔、无知、鄙俗, 可谓表现得淋漓尽致.可马二先生在朋友蘧马先夫急难的时候, 倾囊相助,免去其一场官司.连敲竹杠的公差也为之感动, 小说借一个人物的口, 称赞他是有义气、有肝胆的骨肉朋友.在马二先生的身上,缺点这样突出,优点亦如此.可见吴敬梓没有把马二先生简单化, 他也是性格复杂的典型人物, 作者运用这种极为“不协调”的笔法, 逼真地予以描绘,就形成强烈的讽刺.《儒林外史》往往描写丑的事物自认为美或冒充为美, 同时又巧妙地戳穿其美的外衣,让读者看到其丑陋不堪的本质, 其讽刺手法极为丰富多变, 鲁迅称它为“诚微辞之妙选,亦狙击之辣手”, 是非常恰当的.《儒林外史》的问世, 体现了现实主义讽刺艺术的高度成就.
《聊斋志异》大量栩栩如生的人物更是要人叫绝.《劳山道士》,慕道入山求仙的王生, 生性娇惰, 经受不住艰苦生活的考验, 入山不久便“不堪其苦,阴有归志”.但又不甘空手而归,便向师父提出“略授小技”的请求.师父传授给他穿墙之术, 并让他当场试验, 果然“虚若无物”.王生大喜, 回家之后便迫不及待地在妻子面前吹开了, 说自己“遇仙,坚壁所不能阻”,并且当场“去墙数尺,奔而入”.结果却“头触硬壁,蓦然而踣” .《王子安》中的王子安,屡试不售,“入闱后,期望甚切.”近放榜时, 醉入梦乡.忽闻“报马来”,王踉跄而起:“赏钱十千!”家人因其酒醉, 便骗他说:“但请自睡,已赏之矣.”美梦便继续做下去.一会儿又有人来报:“汝中进士矣!”王大喜,起而呼曰:“赏钱十千!”家人骗之如前.最后梦见自己殿试翰林, 便“自念不可不出耀乡里”, 于是大呼长班,长班稍稍来迟,他便破口大骂, 甚至大打出手.结果倾跌床前,妻儿“粲然皆笑”, 方才“忽如梦醒,始知前此之妄.”这两个人物就非常形象,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讽刺力度.
第四,两部作品所形成的气氛不同.
《儒林外史》在他的讽刺人物的喜剧性行动背后,几乎都隐藏着悲剧性潜流,只不过吴敬梓喜剧中的悲剧笔触不像一般悲剧那样浓烈、哀恸欲绝,慷慨悲歌,而是一种辛酸的,悲怆的哀怨之情.如范进因中举而发疯时的种种丑态,让人感到好笑的同时还有一种酸楚.《聊斋志异》有高度的艺术性,充满了幽默和诙谐, 在令人喷饭之余又拍案叫绝.从而达到针砭时弊、抑恶扬善之目的.如《骂鸭》全文仅一百二十三字,就痛快淋漓地惩罚了一个盗鸭者.某民盗邻鸭,烹之,至夜,肤生鸭毛,触之则痛.入梦,有人告曰:须得失者骂方愈.而邻翁素雅量,不骂,再三劝说,“翁乃骂,其病良已.”那盗鸭者受到恶报的丑态,实在大快人心,是对一切贪官污吏的讽刺和警告.整部作品喜剧气氛很浓.
通过上面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儒林外史》与《聊斋志异》同是讽刺性作品,但是它们的风格是不同的.虽然运用相似的手法,可是达到的艺术效果也是不同的.但它们无论怎样都是我国古典小说中讽刺艺术的高峰,给我国的文学史添上的精彩的两页.
http://wenwen.soso.com/z/q1743072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