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入侵的生物实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23:28:41
生物入侵的生物实例

生物入侵的生物实例
生物入侵的生物实例

生物入侵的生物实例
植物·飞机草
  飞机草(Eupatorium odoratum L.)
  目前已被列入我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
  【物种名称】:飞机草
  【鉴别特征】:高达3~7m,根茎粗壮,茎直立,分枝伸展.叶对生,卵状三角形,先端短渐尖,边缘有粗锯齿,有明显的三脉,两面粗糙,被柔毛及红褐色腺点,挤碎后有刺激性的气味;头状花序排成伞房状;总苞圆柱状,长1cm,总苞片3~4层.花冠管状,淡黄色,柱头粉红色.瘦果狭线形,有棱,长5mm,棱上有短硬毛;冠毛污白色,有糙毛.
  【生物学特性】:丛生型的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瘦果能借冠毛随风传播,而成熟季节恰值干燥多风的旱季,故扩散、蔓延迅速.种子的休眠期很短,在土壤中不能长久存活.在海南岛1年开花2次,第一次4~5月,第二次9~12月.
  【原产地】:中美洲;在南美洲、亚洲、非洲热带地区广泛分布.
  【中国分布现状】:台湾、广东、香港、海南、广西、云南、贵州(西南部).
  引入扩散及引起问题:飞机草在20世纪20年代早期曾作为一种香料植物引到泰国栽培,1934年在云南南部被发现.危害多种作物,并侵犯牧场.当高度达15cm或更高时,就能明显地影响其他草本植物的生长,能产生化感物质,抑制邻近植物的生长,还能使昆虫拒食.叶有毒,含香豆素.用叶擦皮肤会引起红肿、起泡,误食嫩叶会引起头晕、呕吐,还能引起家畜和鱼类中毒.该植物是叶斑病原Cercospora sp.的中间寄主.
  [编辑本段]飞机草的危害
  (1)分泌化感物质,排挤本地植物,使草场失去利用价值,影响林木生长和更新.
  (2)影响粮食作物、桑树、花椒、香蕉等的生长,降低产量.
  (3)堵塞水渠,阻碍交通.
  (4)导致野生名贵中药材失去生存环境.
  (5)叶有毒,含香豆素类的有毒化和物,引起人的皮肤炎症和过敏性疾病,误食嫩叶引起头晕、呕吐,引起家畜、家禽和鱼类中毒.
  紫茎泽兰
  学名:Eupatorium Adenophorum Spreng
  科名:Compositae
  英文名:Crofton Weed
  目前已被列入我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排在第一位.
  药 材:名紫茎泽兰
  拉 丁:名Eupatorium adenophorum Spreng.(原植物紫茎泽兰)
  别名:解放草,马鹿草,破坏草,黑头草,大泽兰
  名称考证:马鹿草、破坏草( 《云南种子植物名录》 )
  科目来源:双子叶植物药菊科植物
  药用部位:紫茎泽兰的全草.
  性味归经:辛、苦,凉.入膀胱、肝、肾三经.
  功效分类:活血化瘀药,活血调经药
  功效主治:疏风解表,调经活血,解毒消肿.治风热感冒,温病初起之发热,月经不调,闭经、崩漏,无名肿毒,热毒疮疡,风疹瘙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一15克.外用:鲜品捣敷患处.
  资源分布:原产于墨西哥.解放后由缅甸传入中国,已大量逸生于云南西南部.
  古籍考证:始载于《云南药用植物名录》.
  参考出处:《云南药用植物名录》
  特征特性 茎紫色、被腺状短柔毛.叶对生、卵状三角形,边缘具粗锯齿.头状花序,直径可达6毫米,排成伞房状,总苞片三四层,小花白色.株高1米~2.5米.有性或无性繁殖.每株可年产瘦果1万粒左右,藉冠毛随风传播.根状茎发达,可依靠强大的根状茎快速扩展蔓延.适应能力极强,干旱、瘠薄的荒坡隙地,甚至石缝和楼顶上都能生长.
  危害性 1935 年我国在云南南部首次发现,随河谷、公路、铁路自南向北传播.侵占农田、林地,与农作物和林木争水、肥、阳光和空间,能分泌化感物,排挤邻近多种植物;堵塞水渠,阻碍交通;全株有毒,更糟糕的是,紫茎泽兰的种子上面有很多细毛,牛吃了消化不了,会得严重的胃病,变得越来越不健康,危害畜牧业等.
  控制方法 ①生物防治.泽兰实蝇对植株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野外寄生率可达50% 以上.②替代控制.用臂形草、红三叶草、狗牙根等植物进行替代控制有一定成效.③化学防治.2,4-D、草甘膦、敌草快、麦草畏等10多种除草剂对紫茎泽兰地上部分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对其根部防治效果较差.
  紫茎泽兰系菊科、泽兰属,多年生草本,下部茎老化变硬,呈半灌木,高0.8-1.2m,最高可达2.5m,茎暗紫褐色,被灰色锈毛,叶对生,叶片棱形,头状花序,瘦果五棱形,具冠毛.每年2-3月开花,4-5月种子成熟,种子很小,有刺毛,可随风飘散,种子产量巨大,每株年产种子1万粒左右.
  紫茎泽兰原产于美洲的墨西哥至哥斯达黎加一带,大约20世纪40年代紫茎泽兰由中缅边境传入云南南部,至目前为止,云南80%面积的土地都有紫茎泽兰分布.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四川、广西、西藏等地都有分布,大约以每年10-30公里的速度向北和向东扩散.